字号: 打印
分享: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首页>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发布日期: 2021-09-29 18:35
字号: 打印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我省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省引起热烈反响,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不断提高做好考古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借此机会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主要情况。

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一年来我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遵循,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持续加强考古及相关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谋划布局,规划事业发展方向。我省公布了《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设置了具有本省考古特点的9项课题,对“中国国家起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总体安排颁布了《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公布实施了秦雍城等6部文物保护规划,制定了10余项管理规范,为考古工作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融合科技,创新考古工作方式。通过建立片区基地和文保工作站,联合中外科研院校、机构采用古DNA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成为新模式。积极推广“先考古,后出让”的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通过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等技术,使颜真卿薛绍等历史名人重回大众视野,也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筑牢防线,加强文物防护能力。根据全省文物保护大会部署要求我省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各市相继召开文物保护大会,制定出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把文物安全纳入了责任考核负面清单。公安、消防及文物部门联合开展了田野文物和消防安全巡查,首创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10项工作机制,全省群众文保员数量突破8000人,文物管护力量和文物防护能力显著加强。

四是增强力量,壮大考古工作实力。全省大部分市和部分县区加挂了文物局牌子,增加了人员编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加挂陕西考古博物馆牌子,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机构;西安咸阳等市级考古机构也增加编制40余名。西安灞桥区和临潼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空港新城等地新建了一批国内一流考古工作基地,进一步提升考古工作保障条件。

五是优化结构,提高考古科研水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宝鸡市考古所等考古机构引进专业人员30余人,新增副高级及以上职称60余名整体科研素质全面提高。省内考古机构和西北大学等院校深化合作,考古工作者参与研究生培养共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全省考古师资和人才培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北大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考古队伍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考古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二、陕西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成就

长期以来,我省不断加大考古科研力度。周原、秦雍城、秦咸阳城、汉唐帝陵等大遗址考古持续推进,栎阳城、天井岸遗址、唐华清宫、一带一路等主动性考古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仅“十三五”时期,全省就实施了考古项目691项,发掘出土文物3.7万余件(组); 7项考古成果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荣获“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2项荣获“田野考古奖”,石峁遗址被评为近十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一些重大考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获得重要证据。在陕北黄河沿岸、陕南秦岭地区考古调查工作基础上,发掘了距今10-1.5万年间、罕见丰富遗存的南郑疥疙洞洞穴遗址,为了解中国南北过渡秦岭地区旧石器晚期人类情况及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二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陕北地区发现了气势恢宏的宫室类建筑、布局规整的宗庙类遗迹和等级分明的大型墓地。通过对石峁、芦山峁、寨山等重要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距今4300年前的龙山时代,陕西北部已明确出现国家形态,聚落差异悬殊、人群分化明显、等级观念突出,呈现出中国国家起源的陕西模式和进程。

三是关中地区龙山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省、市考古机构和大学联合考古队通过对太平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环壕及玉器、卜骨、叶形陶牌饰等高等级文物,其中一件陶铃尤为罕见,仅在山西、河南的个别都邑性遗址中有所发现,基本可以确认太平遗址为一处大型客省庄二期文化环壕中心聚落,距今约4600-4000年,进入代纪年时间范围

四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460余座墓葬开展的多学科研究,推测距今约5500至5000年前以男性为继承符号的男权社会已经确立;发现了关中地区乃至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统,厘清了杨官寨城址雏形,推进了西安城市演变和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研究。

五是民族融合和长城文化研究发现新资料。少陵原十六国大墓是目前所见该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完整的大型陵墓,既具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清平堡遗址考古第一次将长城营堡内名为“显应宫”的城隍庙遗址完整揭露,被纳入“考古中国”国家重大项目,也将助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六是石窟寺调查研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省率先摸清全省997处石窟寺资源家底,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12家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陕西省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协作开展石窟寺、石刻保护利用的科技攻关,着力提升全省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大局。

七是配合建设工程考古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全力配合做好高铁、地铁等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尤其是通过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考古发掘项目,建立了本区域时代长达2200余年的完整中国古代墓葬序列。

三、新时代考古事业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

一是考古成果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省充分发挥精神标识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秦始皇陵内城垣保护展示、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等重大文化标识项目顺利实施;今天,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铜车马修复保护、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珍贵文化遗产重焕活力。全国首座考古专题类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主体已经竣工,展陈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不久将对外开放,作为我省考古成果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充分阐释展现陕西考古的精彩魅力

二是考古成就增强文化自信为进一步用好考古研究成果,我省已建成基于考古成果的博物馆及遗址公园100余家,“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建了铜川渭南等文物类博物馆及梁带村等考古遗址博物馆,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4处、立项8处,5处长城点段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建设了首批25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全省年均举办各类展览400余项,接待观众近亿人次,开发推广文创产品上千种,不断发挥考古成果的公共服务功能,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灿烂文明的“金色名片”。

三是考古发展推动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对外考古合作持续推进,省内考古机构、院校“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40余次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省文物局和西北大合作成立“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深入推进丝路沿线国家考古、文物保护等人文交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已吸纳17个国家54家单位,“一带一路”考古及文物保护合作更加紧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新时代考古工作“四化”原则,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持续加强考古能力和学科建设,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科学阐释做好保护,谱写陕西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