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635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635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1-08-03 09:37
字号: 打印
索 引 号: 11610000435203931Y/2021-00478 发文字号: 陕文物函〔2021〕416号
发布机构: 省文物局 公文时效: 长期公开
主题分类: 文物 发布日期: 2021-08-03
名    称: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635号建议的答复函

别:B

签发人周魁英

王建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开发唐崇陵”“唐贞陵发展旅游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文物保护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现答复如下:

、唐崇陵、贞陵基本情况

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公元779~公元805在位)的陵墓,位于泾阳县安吴镇蒙家沟村北的嵯峨山之阳。陵园范围横跨泾阳、三原两县。崇陵现存的地面石刻共计38件,西门石狮1件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等石刻造像。唐贞陵是唐宣宗李忱(公元846—859年在位)的陵墓位于泾阳县兴隆镇崔黄村北仲山南麓贞陵现存的地面石刻共计35件,东门石狮1对,西门石狮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等石刻造像。2001年唐崇陵、贞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唐崇陵、贞陵保护利用情况

长期以来,我局高度重视唐代帝陵的保护利用工作,在唐帝陵保护管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地工作,进一步提升帝陵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

(一)扎实推进保护管理工作。一是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完成栽桩亮界工作。根据“唐代帝陵大遗址保护考古调查项目”工作成果,重新划定了18座唐代帝陵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经省政府公布实施。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唐陵保护标识和界碑界桩的栽桩亮界工作,为帝陵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二是加快推进文管所的提档升级,提升唐代帝陵的管护能力。拨付省级专项经费支持崇陵、贞陵等唐代帝陵文管所的提档升级,使得唐代帝陵在保护管理、陈列展示、档案、监测等方面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三是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9年,经我局组织唐陵所在地政府认真准备积极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将唐代帝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编制完成了《唐代帝陵文物旅游线路规划》,通过线路规划连接、遗址展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致力于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当地社会发展。编制完成了包括崇陵、贞陵在内的陕西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管理规划

(三)组织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了崇陵、贞陵石刻扶正工程,通过地基处理、扶正纠偏、增设围栏等措施对失稳歪闪的石刻进行了保护干预,有效保护了帝陵文物安全开展了贞陵、安陵、崇陵等帝陵的标识系统建设及环境整治工程。完成了唐崇陵、贞陵安技防工程建设了监控室、管理房,安装了监控报警设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做好保护研究工作。加强对“唐崇陵”“唐贞陵”的考古研究,深挖文物内涵,讲好唐代帝陵的故事。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推进唐陵石刻保护项目,组织科研单位积极探索石刻保护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二)落实当地政府的管护责任。指导当地政府认真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落实“四有”工作。积极指导当地文物部门开展唐崇陵、唐贞陵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为唐代帝陵申报世界遗产和保护利用工作做好重要支撑。

(三)探索唐陵保护利用新途径。推进唐代帝陵保护利用项目,支持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推广“一陵带一村,一村护一陵”的保护利用模式,促进唐代帝陵保护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陕西省文物局        

2021年8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