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GuanzhongArt Museum of Folk Customs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石雕——拴马桩
古民居一条街
民俗器物展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超先生创办的,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一体,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的大型民营博物院。地处秦岭北麓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距西安市中心约20公里。占地面积493.88亩,总投资5.7亿元人民币,藏品规模33600余件(套)。于2002年7月正式成立,2008年12月19日对外试营业。
博物院建设项目连续几年被列为省、市重点项目,同时被省、市列为“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博物院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具体分为:民俗文化展示区、古镇游览区、文化名人活动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餐饮住宿及会议中心。主要建设内容有40院迁复建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廊、名人院、文物库房、驿馆、店铺、茶楼、宾馆、研究中心、会议厅、人工湖、广场、园林景观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王勇超先生在渭北一带考察明清古民居的过程中,发现有大量石雕及其他艺术品散落于农户、田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及外省文物贩子的收购,正日益流散、遭受损毁、濒临灭失。出于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深挚敬畏和热爱,王勇超决心尽己所能,“将关中一带民间遗存全部收集回来,为中华子孙抢救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先后组织30多人,分六支队伍,走村串户,地毯式普查,开展了抢救保护性的征集。累计出动3000余人次,先后数百次、行程数十万公里。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收集,并非通常帝王将相、上层经典的文化,而是从不同侧面,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关中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生活、艺术、审美、习俗、风情等,是历史的原物原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了足以证明我们祖先辉煌历史的实物与活物,它是西北地区十余个世纪以来,多民族文化创造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目前,已抢救保护性征集了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及生产、生活遗物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乡规等共33600余件(套),其年代悠远,上自周、秦、汉、唐,下及宋、元、明、清,分为四个系列十个类别;征集明、清濒临消失的40院近千间古民居,其中已恢复建成古民居12院,戏楼、门楼13485平方米,移栽古树、成树1500余棵,另外还移栽、培育各种观赏、绿化树木8000余棵。目前正在建设的有迁建古民居13院、古庙l座,石槽展廊1250米,拴马桩展厅12000平方米,以及祭坛广场等。
藏品中以关中雄浑精美的明清古民居群和历代拴马桩规模声势价值为最。数千根彰显门第、镇宅避邪的拴马桩犹如浩大军阵,主题各异,神形万象,栩栩如生。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地上兵马俑”、“世界性的奇观瑰宝”、“天下一绝”、“必将吸引全国和世界的目光”!
在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方面,博物院主办出版了《西部民俗》杂志;成功举办了“首届关中民俗艺术研讨会”,包括有多位两院院士参加的“抢救保护关中民俗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编辑出版了33万字的《关中民俗艺术论集》;合作出版了《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发表了《抢救文化遗产重在民间遗物保护》、《珍藏历史,把根留住》、《地上兵马俑,西安圆明园》等论文;所编辑的《灏文堂书画典藏》1—10卷、《中华民俗文化典藏》1—8卷,正在整理出版中。
博物院陆续开展了中元节等民俗风情活动,安排组织二十四节气及其他重大民间节庆活动,同时筹划民间婚嫁寿喜等庆典。
目前,博物院被列为“陕西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民间文化保护示范单位”、被部分高校设为“学生社会实践地”、被社科院命名为“民俗文化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王勇超院长被评为“陕西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博物院的建成,将填补我省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弥补作为皇家文化古都西安尚无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集中保护展示的空缺,并将成为以收藏、保护、展示为目的大型文化旅游核心基地,全国民间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博物院建成对于进一步发挥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也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山路1号
邮编:710107
电话:(029)87278866
电子邮箱:guanzbwy@yahoo.com.cn
开放时间:夏季9:00一17:30冬季9:30—17:00
门票:12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