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百年党史 读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之16:《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
文章来源:文博党建 发布日期: 2021-05-27 18:17

让红色资源真正走进“心头”

——《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

朗读者:张宏志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学百年党史,读红色经典。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张宏志,今天我要分享朗读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基本情况

作者:张士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红旗出版社

2017年5月北京第1版

336千字,正文共303页。

其次介绍本书内容章节和特点。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以时间线前后为轴、四字关键词为眼,串联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党史,内容包括:日出东方、革命洪流、星火燎原、中流砥柱、历史抉择、新的纪元、过渡时期、曲折探索、“文革”内乱、徘徊前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面小康、民族复兴。

最后朗读内容:长征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片段。

(一)第三章——星火燎原(57-58页)

“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将北上红军改称陕甘支队。

9月17日,陕甘支队先锋部队一举突破川甘边界的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在这里,从报纸上得知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的情况。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同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红十五军团会师。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胜利而告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一曲“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凯歌。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伟大动力。”

(二)第四章——中流砥柱(68页) 

为了系统回答这次中日战争的规律和前途,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应采取的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是持久战。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论持久战》向人们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了抗日战争发展全过程的蓝图,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后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证明了《论持久战》中的科学预见。

(三)第五章——历史抉择(98页)

为了制定“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具体行动纲领,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发出号召:“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到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

毛泽东的这个报告,是整个打到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纲领性的文件。

1935年10月,吴起镇的窑洞外杜梨树被秋霜染红了,欢迎着长征胜利的红军战士们;1938年5月,延安凤凰山麓夜晚,窗外春风和煦,窑洞内微微灯火见证了《论持久战》诞生,却如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向;1947年12月,米脂县杨家沟黄土高坡上的凌厉北风,扫除了一切国民党反动派,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本人单位有幸参与三处革命旧址的保护工作,在革命圣地亲身接受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洗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保护好革命旧址,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