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直播预告 | 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讲座

直播预告 | 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讲座

发布日期: 2023-10-24 09:39
字号: 打印

直播预告一:文物数字化的多规合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从出版到展览

时间:2023年10月24日(周二)10:00-12:00

主讲人:李志荣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讲座地点:西北大学

指导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

直播入口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主讲人简介:

李志荣,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迹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宋元明考古专委会委员、浙江省第七届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寺和古建筑考古研究。2004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1年调入浙江大学,主持文理交叉的科研团队——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已主持完成百余项文物数字化考古调查工作。代表性项目有山西佛光寺、南禅寺、双林寺等重要古建筑的数字化调查,须弥山石窟、云居寺雷音洞、龙门石窟古阳洞等石窟寺的田野调查等。出版《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雷音洞2012年度考古调查报告》等考古报告。主持参与多项石窟的3D打印复制与调查研究工作。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重要文化工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的执行策展人之一。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05年亲自启动,由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物局主持,历时18年的重大文化工程。汇聚全球260余家博物馆的12000余件套的中国纸绢质珍宝级绘画,出版五大卷226册。客观上使纸绢质绘画这一中国文物中最脆弱的类型,成为迄今基本上全面完成其数字化基础档案建设的唯一文物类别。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仅是卷帙浩繁的出版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出版汇聚资源形成的中国绘画全面数据池,这是一份珍贵的数字文化宝藏,为了让学界和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真正成果,自2021年开始,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打印样稿”为展品的“盛世修典”系列成果展览启动。国家博物馆站于2022年9月29日二十大前夕开幕,2023年10月8日闭幕,规模最大、展期最长,累计接待观众350余万人次。

这一展览策展思路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将浙江大学所代表的当代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纳入展览中,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活起来”指示,从田野到展览的数字展览新范式,也为我们倡导的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多轨合一”理念提供了一个成系统的最新的实践案例。


直播预告二:考古学家能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2023年10月24日(周二)16:00-18:00

主讲人:马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

讲座地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

指导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

直播入口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主讲人简介:

马强,男,博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西北大学博士后出站,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考古领队,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塞上文化名家”。长期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的姚河塬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二等奖”“中国考古新发现”“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等众多殊荣。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百万年的人类史和一万年的文化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构建。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和完善。本次公众讲座,通过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奥茨冰人”欧洲新石器时代晚期、打石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姚河塬西周遗址等考古发现和研究来告知公众,考古学是一个集多学科之所长、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考古学能做的事情很多,但主要是揭示本源、探索未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