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10000435203931Y/2018-23906 | 发文字号: | 陕文物函〔2018〕218号 |
---|---|---|---|
发布机构: | 省文物局 | 公文时效: | 长期公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18-07-25 |
名 称: | 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76号建议的答复 |
类 别: B
签发人:贾 强
王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秦蜀古道文化建立秦蜀古道博物馆的建议》收悉,首先向您对我省文物事业的关心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现就涉及我局的相关内容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建立秦蜀古道博物馆的建议很有价值。
秦蜀古道,民间又称蜀道,是由古代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国家级大道,始于殷商,沿用至民国,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蜀古道起点为历史文化古都长安,穿越秦岭与巴山抵达终点成都平原,穿越在陕、甘、川、渝区域内,线路总长约四千余公里,其中,陕西境内道路总里程占到了全部道路长度的三分之二以上。秦岭、巴山自然环境的险峻,古人开凿栈道、辟驿修路的艰难,使得秦蜀古道成为古代沟通秦蜀两地之间唯一的道路,作为古代中国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国道,它将关中平原、秦岭、汉中平原、巴山、成都平原三大平原与两大山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中原与西南地区间的人员物资和文化信息得以顺利交流传播,汉唐时期更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在古代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秦蜀古道调查与研究项目于2011年立项,承担单位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赵静,为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双项目。2016年野外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完整调查了秦蜀古道的七条道路,道路本体遗存调查取得丰硕成果。秦蜀古道遗产数量巨大、遗存丰富,主要包括道路本体遗产与沿线文化遗产两部分。其中道路本体遗产是秦蜀古道文物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路遗迹、交通设施遗迹、关隘遗迹等。五年的田野考古调查里程超过4万公里,调查发现陕西境内的道路本体313处,其中包括栈道111处、碥道103处、栈桥及古桥99处,遗存总长超过110公里。
2.积极开展合作项目,以高科技手段获取大量基础数据及资料。由于秦蜀古道遗产保存环境的特殊性,部分遗存位于人力难以到达的山势险峻之处,导致重要信息数据无法人工采集。鉴于此,在采用拍照、文字记录等传统调查方法的同时,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二地形测量队先后开展了蜀道信息的测绘技术应用(2013年10月)、蜀道调查信息数据的测绘技术(2015年1月)、秦蜀古道摄影测量及三维展示平台建设(2015年11月)项目合作,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航拍摄影等技术,获取栈孔、碥道及摩崖碑刻等重要道路遗存及沿线遗产的大量数据及三维信息,并对个别道路及沿线遗存的周边地理、地貌及地标情况环境信息进行了采集,为以后的道路复原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秦蜀古道沿线遗产发掘,及时将最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秦蜀古道沿线遗产是指分布在线路两侧及周边、道路本体遗存以外的文化遗存。作为开放性的线性遗产,秦蜀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具有数量多、等级高、密度大、类型全面、时代跨度大等特点,包括了很多曾隶属皇家的重要文化遗产。2014年申报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时,项目组成功将秦蜀古道沿线的29处遗产申报为省级保护单位,丰富了秦蜀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内涵,拓展了沿线文化遗产的类型。
4.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及交流,推进秦蜀古道调查及“申遗”工作的进展。
2011年,“蜀道调查专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13年9月4日,“秦蜀古道(蜀道)‘申遗’联席工作会”在汉中召开。川陕两省蜀道线路所在市文物行政部门、文物保护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秦蜀古道(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是跨省的重大文化项目,陕西、四川两省需要共同协作,相互配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围绕“申遗”建立联合机制,建议两省每年轮流召开一次“申遗”工作会议,有效推动“申遗”工作顺利进展。
2015年10月,《陕西秦蜀古道遗产》(上下卷)出版发行。该书基本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遗产的现存状况,系统记录了调查所得的秦蜀古道道路本体遗存。全书80万字,包含313处道路遗存的调查记录、114幅线图和615张照片,以汉英双语的形式出版,是保护秦蜀古道线性遗产的基本资料,也是未来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文物支撑。
2015年12月,项目组承担的“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蜀道》7卷册中的2卷,即《文化遗存》《建筑艺术》出版发行。
5.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扩大秦蜀古道在公众中的影响。项目组主要通过微信、讲座等方式对公众进行秦蜀古道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2012年12月2日,项目组与多家户外俱乐部联合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了面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寻梦蜀道中情系吾瑰宝——陕西蜀道的历史与现状”专题讲座,反响强烈。2014年,CCTV-4“江河万里行”栏目在项目组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拍摄了“嘉陵江清故道情”。
对秦蜀古道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为未来秦蜀古道博物馆的建设做好了一些前期准备,但秦蜀古道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一个主体单位,待该主体单位确定、该项目通过立项后,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我局将对该馆在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形式、功能划分、陈列布展等给予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博物馆建成后,我们会将博物馆管理及业务人员培训纳入我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培训计划,进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展示历史文化、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
陕西省文物局
201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