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10000435203931Y/2019-24096 | 发文字号: | 陕文物函〔2019〕220号 |
---|---|---|---|
发布机构: | 省文物局 | 公文时效: | 长期公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19-06-04 |
名 称: | 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72号建议的复函 |
类 别: B
签发人:周魁英
张凯华代表:
您在省人大十三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陕西立法全面保护帝王陵的建议》,省政府已交我局办理。经我局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历时最长的省份,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存,特别是以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为代表的大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科学价值。据统计,陕西境内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代帝陵有50 座,其中36座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时间跨度可分为这些古代帝王陵墓按时间跨度分为:一是华夏始祖陵寝,如黄陵黄帝陵;二是春秋战国秦公陵等先秦王公陵墓;三是统一封建王朝的皇帝陵。如秦始皇陵、西汉11帝陵、隋泰陵与渭北唐18陵等;四是分裂割据时期封建政权王陵,如西魏文帝永陵和北周文帝成陵等。陕西帝陵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是陕西建设历史文化基地的珍贵资源和重要载体,保护好帝陵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多年来,我局高度重视省内帝陵的保护利用工作。一是积极配合省人大推进与帝陵相关的立法工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黄帝陵保护管理办法》、《秦始皇陵保护条例》等针对性较强的保护办法或条例,对有效保护帝陵和周边环境风貌,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二是积极开展考古工作,明确帝陵遗址内涵。针对黄帝陵、秦始皇陵、汉唐帝陵等大遗址开展了大范围的考古工作,基本搞清我省重要帝陵的格局、帝陵陵园规模、建筑遗址布局、地下文物埋藏情况等重要考古信息,为有效进行保护利用提供了准确详细的依据。三是做好基础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科学划定了帝陵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完成栽桩亮界工作。先后拨付专项经费540万用于全面推进帝陵文管所的提档升级,全面提升了帝陵的保护管理水平。截至目前我省已有3座帝陵的保护规划经省政府公布,7 座帝陵的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四是科学实施文物保护项目,推进帝陵有效保护。近年来共争取中央和地方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帝陵相关的保护工程30余项,显著改善了我省唐代帝陵的保护状况。拨付专项资金480万元开展唐陵石刻扶正工程,唐陵石刻加固基础、设置围栏等扶正复位保护工作已在富平、蒲城等地实施。五是加快推进汉唐帝陵申遗工作进度。目前西汉帝陵、唐帝陵已经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帝陵申遗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对于您提出的具体提案建议,我局意见如下:
一、省人大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帝陵立法工作,已于2013年启动了《陕西省帝王陵保护条例》立法工作。2013年起,我局与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成立了帝陵保护立法课题研究小组,起草了《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初稿)》。期间我局协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多次在全省范围内对帝陵保护情况进行调研,形成《陕西省帝陵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并将草案意见上报省法制办。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认为,《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草案)》立法条件基本成熟,目前该《条例》已经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二、指导地方政府落实管护责任,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我局将指导有关市、县认真履行保护规划、申遗规划、保护管理规划,落实“四有”工作,并在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文物安防技术提升、群众文保员补助经费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积极支持帮助相关地市政府,不断提升帝陵管护能力。
三、进一步做好考古工作,明确遗址内涵。继续开展帝陵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进一步廓清保护范围,搞清帝陵的规模、范围、布局和文物埋藏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帝陵保护标识和界碑界桩的树立工作,为有效进行保护、合理利用提供准确详细的依据。
四、加大保护帝陵宣传力度,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运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平台的资源优势的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对我省帝王陵园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进行多层次宣传展示。继续支持条件成熟的帝王陵管理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支持帝陵保护管理机构积极申报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帝陵在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进一步探索、创新帝陵保护利用新途径,推进帝陵旅游项目发展。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在确保文物安全、保证环境风貌相协调的前提下,将帝陵的保护利用与旅游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生态建设结合,落实汉唐帝陵旅游道路规划,推广“一陵带一村,一村护一陵”的保护利用模式,逐步提高我省帝陵保护利用水平。
陕西省文物局
201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