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10000435203931Y/2021-00482 | 发文字号: | 陕文物函〔2021〕414号 |
---|---|---|---|
发布机构: | 省文物局 | 公文时效: | 长期公开 |
主题分类: | 文物 | 发布日期: | 2021-07-30 |
名 称: |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786号提案的答复函 |
类 别: B
签发人: 贾强
李晓静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将涉及我局的内容答复如下: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天然历史博物馆”,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给陕西留下了璀璨的文物遗存。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9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90处。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522家,全省备案博物馆(纪念馆)329座,收藏可移动文物774万件。文物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文物保护是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素质全方位提升的文化驱动力。
我局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工作,您的提案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感谢您对陕西文物工作的关心。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1.关于加强文保科技力量方面
“十三五”以来,我局注重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整合省内文博单位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积极加强人才创新培养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在我省文博单位已设立4个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科技部设有1个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家人社部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基地,我省设立2个“三秦学者”岗位。国家文物局在我省高校设置3个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中国博物馆协会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建立全国讲解员培训基地。省文物局与各地市合作在全省建立30多个文物保护科研实验室、修复室以及科技保护工作站。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陕西文物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以服务文物事业改革发展为宗旨,着力建设文物考古、科技保护、传播利用、专业技能、综合管理“五支队伍”,完善文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进文物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发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引领作用,推进科研基地工作站建设,将工作站作为科研基地向行业输出先进技术、为行业培养技术人才和推广科技成果应用的延伸节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积极争取省人社厅的支持,每年引进3-5名文物科技保护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或高级职称专业人才。鼓励设立“工作室”、双跨人才等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激发人才活力。支持科研基地设立“特聘研究员”岗位,聘任双跨院士等知名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课题研究。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每个单位遴选2-3名中青年人才,进行中长期定向培养。在重要科研任务分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中,优先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
2.关于增加文保经费投入,加快科研应用和推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方面
我局在疫情大背景下,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支持。2020年,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全省文博事业经费投入15.89亿元。其中,省本级部门预算资金6.61亿元;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28亿元(中央4.80亿元,省级4.48亿元)。2021年上半年,共计下达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85亿元,用于我省文物保护事业。积极加大文保经费支持,加快推进文保科研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科技厅联合,组织、指导各科研单位开展了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1个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课题立项,9个项目为省级课题推荐项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已推广应用到我国多处重要考古发掘工地。2018年以来,指导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人员160余名,引进高层次人才8名、特殊紧缺专业人才2名。指导深化我省文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积极协调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组织召开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大会,制定印发《陕西省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见》,修订完善《陕西省文物保护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激发调动科技保护人才队伍积极性、创造性。加强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国际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开展科技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推选我省文物科技保护专业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考古、石窟保护研究等业务培训班次。加强与科技部门的沟通,做好文物保护科研项目的储备、推荐、申报工作,并继续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人才分类评价的要求,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制定完善《陕西省文博专业人员职称评价标准》。争取增加省直文博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优化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指导市、县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事业单位进一步优化岗位结构,提升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
3.关于加大文保队伍培训方面
我局坚持加强对文物行业队伍、科技队伍和文物安全队伍进行分类培训,每年积极选送全省各级专业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并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举办业务培训班。近三年来,组织举办宣教讲解、博物馆管理、文物鉴定、文物修复、社会文物管理等各类培训共计31期,培训全省专业人员1740人,组织全省2000余人参加“文博讲坛”。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博(美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举办培训32期,培训全省业务人员8161人次。在西北大学建立陕西省文物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先后举办全省各市县主管文物工作的市县长和市县文物局长培训班。联合省公安厅举办文物安全工作培训班,增强各级文物安全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文物保护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文保队伍教育培训力度,选送文物科技保护、文物保护专业技能相关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文物保护工作专业技能培训班,针对考古勘探、绘图,馆藏文物修复,古建筑修缮和革命文物保护修缮等急需技能方向,联合省内高职院校、有关单位组织举办专业专题培训班。同时加强综合管理人才培训,对文物安全、博物馆管理等急需方向积极组织相关业务培训班次。由我局统筹协调,组织举办博物馆管理、文管所管理、文物行政执法、安全管理等培训班次,每年培训人员200人次以上,培训对象优先针对博物馆(纪念馆)馆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等。指导基层单位做好文物安全人员和基层文保员的培训工作。
4.关于提高群众文保员待遇方面
我局积极推进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全省群众文保员8300余人,充分确保全省省级以上的不可移动文物管护实现全覆盖,志愿者巡查田野文物成为全国试点省份。每年专门编列文保员专项补助经费,通过加强管理,落实管护责任、提高补助、强化培训考核等措施,努力夯实文物安全群防群治的基础。指导部分市、县结合工作实际,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员的职责与权利、组织与管理、奖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从制度层面对基层文保员的权利给予了保障。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对基层的优秀文保员给予表彰,颁发“优秀文保员”证书,为基层文保工作树立了模范典型,有效增强了基层文保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制定落实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文保力量。推进《陕西省群众文物保护员管理办法》的编制、出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文保队伍建设,树立基层群众文保员的岗位意识、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荣誉意识,从聘用、考核、工作补助、各项福利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从而加强全省田野文物保护工作。
5.关于创新文保宣传方式方面
我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要求,树立“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理念,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每年围绕文物工作重点,协调各类媒体集中进行采访、报道,社会大众媒体平均每年宣传陕西文物工作原创稿件数千余篇(幅),配合陕西电视台对考古发掘现场直播,网络阅读和关注量多次破亿。同时,结合注重创新宣传模式,先后与腾讯、移动等知名网络企业合作,通过传播平台、大数据、云技术等手段,全力打造陕西“互联网+文物教育”和“互联网+革命文物”平台,通过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高质地传播。不断加强局官网、汉唐网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建设管理,“汉唐网官方微博”平稳运行10年来粉丝达300万,成为全国文博行业的著名官微,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微博十大影响力官微”“全省十大政务微博”。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深化和扩大陕西文物宣传工作力度,创新性地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动陕西文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和走向普通大众。引进社会大众媒体的宣传理念,强化宣传方式方法创新,加强与社会相关行业合作,增强自身宣传能力提高,进一步强化陕西文物宣传平台建设,创新性地设立“陕西文物融媒体中心”。
感谢您对陕西文物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文物局
2021年7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