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00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00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2-06-29 17:24
字号: 打印
索 引 号: 11610000435203931Y/2022-00233 发文字号: 陕文物函〔2022〕244号
发布机构: 省文物局 公文时效: 长期公开
主题分类: 文物 发布日期: 2022-06-29
名    称: 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00号建议的答复函

类  别: B

签发人:罗文利

王浩公代表:

您在陕西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的《关于持续推进省内线上文物展览促进互联网文创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文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对于我们做好线上文物陈列展览和互联网文创开发很有启发和帮助。

近年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来陕视察讲话为根本遵循,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两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五部委《“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及我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度融合,在文物线上展示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一是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陕西数字博物馆,不断推进博物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目前陕西数字博物馆已完成143家网络虚拟馆建设,并相继推出了“陕西数字博物馆口袋版”“文物三维数字魔卡”“陕西文物网络之声电台”“智游陕西博物馆”电子讲解服务等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我省博物馆的网上展示水平。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让观众漫游在从未深入的墓葬中,身临其境体验古代壁画之美。组织实施陕北石窟数字化保护、“互联网+延安革命旧址”等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项目,让更多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为共享文物数字资源打好基础。

二是多平台持续发力,不断丰富互联网文化产品。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局联合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大赛鼓励各类参赛者充分挖掘陕西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资源,围绕“一带一路”、长征故事、红色记忆、文物遗迹和古代科技等,创作动漫、游戏、表情、AR/VR和文创产品。目前“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获得了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等各大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争相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省首个“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线下体验中心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建成并对外开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百度等合作,推出“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随时随地数字服务和互动体验,使观众享受便捷购票、错峰参观、线上高清数字体验等。我省的“丝绸之路特色文物虚拟展示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秦陵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及人文旅游示范”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示范库。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参观需求,指导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单位开发了数字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和智慧化。

三是跨界融合,推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跨界融合,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我省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试点省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试点省份,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陕西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联盟——“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推动各方在教师培训、趣味课程开发、学分评价体系、网络教学课程开创、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陕西省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评价办法》《陕西省博物馆进校园教育人员培养方案》《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组织编写了全国首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丛书—《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乡土教材。目前,馆校合作已经形成了渠道顺畅、师资合理、课程完善的良好互动机制。

今后,我们将持续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文物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好陕西丰厚的文物资源,加强互联网展览水平,为提升民众人文素质、增强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文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文物局        

2022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