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05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05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4-09-04 17:59
字号: 打印
索 引 号: 11610000435203931Y/2024-00158 发文字号: 陕文物函〔2024〕417号
发布机构: 省文物局 公文时效: 长期公开
主题分类: 文物 发布日期: 2024-09-04
名    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05号建议的答复函

别:B

签发人

杨记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汉中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建议》(第70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汉中市文物资源情况

汉中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栈道之乡”等美誉,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共有博物馆26座;有张骞墓、龙岗寺遗址、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台、饮马池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家一级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等各级各类特色博物馆

二、汉中市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我省始终高度重视汉中市文物保护工作,充分释放文化遗产资源潜力,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丰硕。开展了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是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非常关键的新突破,对研究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体质特征、栖居方式、行为方式、石器工业面貌、文化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环境背景等具有重要价值,该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正在开展考古中国蜀道重大项目,已完成阴平道全线、金牛道和米仓道汉中段,以及故道部分段落的考古调查和汉中宁强三泉县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

二是文物保护工作有力有效。全面推进汉中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持续加强文物“四有”建设,指导汉中市编制了14处文物保护规划和94处管理规划,设立了多处文物标志碑和界桩;近十余年来,拨付中央、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超3亿元,实施了勉县武侯祠、留坝张良庙、青木川魏氏庄园等8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文物状况和保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充分彰显汉中市作为秦蜀古道“北四南三”七条主线交汇点和总枢纽的地位,在全国、省级各类规划中将其作为重要遗存,大力支持其考古、保护、展示、利用工作,褒斜道留坝段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重要点段;指导举办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论坛和秦蜀古道北栈考古调查培训班,出版《中国秦蜀古道早期考述》,拍摄《汉中栈道》专题纪录片并在央视热播。

三是活化传承效益显著提升。成功推荐汉中市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支持汉中市新建城固、洋县等综合类博物馆和龙江、马仙坝等社区博物馆,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26座;指导汉中市举办“石门汉魏十三品”“古褒斜栈道展”等精品展览20余项,依托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举办“汉王拜将”沉浸式游园演艺、“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惠民活动,不断让文物“活起来”。

三、关于代表意见建议的回复

下一步,我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汉中市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各项工作:

一是大力支持考古研究阐释。指导汉中市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汉水流域考古发掘和秦蜀古道重大考古项目,深入挖掘西汉三遗址、石门十三品等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为后续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不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指导汉中市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断强化文物系统性保护,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支持汉中市推进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各项工作,我局将在项目立项、审批和专业技术等方面加强指导支持。

三是系统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指导汉中市根据资源禀赋和地域特征,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作。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及重大活动,推出多样化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惠民活动等,让文化遗产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彩居民美好生活。

衷心感谢您对我省文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文物局        

2024年9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