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

“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

发布日期: 2014-05-21 15:05
字号: 打印

  “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由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承办的。它是“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中艺术家们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采风成果的一次作品大集锦,是艺术家们在丝路沿线的风景与风情的触动之下凝固在画卷上的一段旅途回忆。它是对丝路文明的一份饱含着深情的献礼,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的一次以艺术为载体的对丝绸之路的致敬。

从2010年10月15日“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隋唐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大唐西市启动以来,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了国内与四次国外段的采风考察工作。先后于国内段走访了陕西、甘肃和新疆共计60余处丝路遗址和自然景区;于国外段抵达并参观了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哈萨克斯坦、伊朗、印度、尼泊尔、法国、西班牙等丝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及遗址古迹。共有近百名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被邀请到创作活动中来,完成采风作品172幅。这些以丝路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曾陆续的在国内外诸多重要的大型活动中展出,令“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的足迹迈向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建立起了越来越广泛的知名度,也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在这个主题下的展览活动曾参与2011年12月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展览项目,以中土建交40周年为契机在土耳其安卡拉杰尔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展出;后在201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之际,参与到“2012上合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九次会晤”文化活动中,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彩绘丝路作品展,以此弘扬丝路文化,传播世代友好的和平理念;同年9月,作为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主要文化项目,作品展在乌鲁木齐七坊街创意产业聚集区开幕,体现了民族和睦、艺术繁荣的中国形象;同年10月,彩绘丝路画展在中国和亚美尼亚建交20年之际走进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成为两国建交2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和亚美尼亚“中国文化日”的唯一展览项目;2012年12月,中国与阿塞拜疆建交20周年,彩绘丝路作品展在阿塞拜疆国家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同月,中国和格鲁吉亚建交20周年,作品展由阿塞拜疆巡展至格鲁吉亚,并在格鲁吉亚国家博物馆成功的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和谐与进取的理念,借助丝绸之路的永恒魅力,加强了中格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而此次在大唐西市博物馆与艺术馆两处展馆同时展出的“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将是迄今为止历次彩绘丝路作品展中规模最大、作品数量最多、参展画家阵容最强的一次采风成果展出。所有的采风作品都将在本次展览中使大家一睹其风采,同时,本次展览也将成为其中一些作品首次亮相的舞台,这是十分令人期待的。

此次画展展线长400余米,展厅覆盖了博物馆大厅、艺术空间和艺术馆。展出的172幅作品以丝路沿线由东向西的地理方向为次序排列,通过绘画作品带领大家在画卷中重走丝绸之路,感受沿途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文明的无限风采,领略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体会艺术家们的创作感悟。而我们的视线将从最熟悉的地方——中国开始,一起望向这条回荡着声声驼铃的古老丝路。      

冯远老师的这幅《丝绸商贸修坦途,文明传播结友谊》是一幅反映丝路商旅的优秀国画作品,它体现出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贯通中外的商路,又是一架东西方经济和文化友好交往的桥梁。当时的丝绸、瓷器、茶叶、皮货、香料、钱币、白银、铜鼓等贸易极为繁荣,丝路沿线不同地区的人民也这些贸易交流中心,不仅满足了物质的需求与交换,也渐渐的了解与学习到彼此的在文化与生活方面的习俗,为彼此的友好交往结下了深远的友谊。

接下来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解放军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老师的作品《丝路驼铃》。作品生动的表现了骆驼在丝路上的重要作用,在那关山阻隔、交通阻塞的岁月里,骆驼曾是茫茫戈壁上通往异国他乡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每当商队的驼铃声响起,又是一次艰苦跋涉的远征。而那时的人们正是凭借着无限的勇气与毅力,行走出了这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们的精神在今日是非常值得感恩与赞叹的。

杨晓阳老师的《酒逢知己》描绘的丝路沿线的安逸生活场景,友人相见,开怀畅饮,在一番觥筹交错之中,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种以酒来寄托友谊的深情。画家独特的技法使整个画面别具一番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杜滋龄老师的作品《丝绸古道,驼铃声声》描绘的是驼队过雪山的情景,雪域高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途,恶劣的自然气候给商队的行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画家精细地抓住了人物的神情,将人物的坚毅性格生动的刻画了出来,也展现了新疆人民的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而丝绸古道上悠扬的驼铃声也似乎从画面中飘扬出来,使人有了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受。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戴希斌老师的《诵经堂》这幅画作描绘的是伊朗伊玛目清真寺内的经学堂,伊玛目清真寺是清真寺史上最精美的建筑物,也是伊朗在建筑、木雕刻釉砖工程上的一个壮丽雄伟的典型,由于其庄严和华丽而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原陕西国画院人物画家、副院长郭全忠的《维族舞》生动的记录了丝绸之路上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表演者在表演维族舞时的情景。画面惟妙惟肖的将男女舞者的姿态和表情描绘出来,洋溢着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的歌舞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江文湛老师的作品《永恒的丝绸之路》选取了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骆驼和胡杨作为描绘的对象,完成了一幅独具神韵的浪漫构图。画家通过画面向人们传达出一种讯息,那就是虽然驼铃声已渐渐远去,但骆驼仍在,大漠戈壁仍在、胡杨林仍在;虽然古道历经了岁月的洗礼,风雨的侵蚀,但是依然清晰可辩。伟大的丝绸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道永恒,漫长的丝绸之路也是历史记忆中的一条永恒的丝路。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叶华老师的《塔吉克之舞》记录了丝绸之路上塔吉克艺术家进行舞蹈表演的场面。塔吉克民间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极富美感,其全身从双脚、腰肩、眼睛、眉毛到嘴唇都随着婉转悠扬的节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舞蹈结构。塔吉克舞蹈以塔吉克人民的社会生活为内容,表现了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勇敢、坚强的赞美和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比如,塔吉克人民喜爱一种舞蹈形式——鹰舞,就是通过模仿飞禽之首雄鹰在碧空中自由翱翔的动作,表现出人民如鹰一样的勇敢,表达了他们要象鹰一样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

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画院画家,宝鸡中国画院副院长张让林老师作品《火焰山下》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火焰山的景象。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中部,“丝绸之路”北道,为天山支脉之一,当地人称为“红山”。画面的层次感极强,有山的磅礴也有林的秀丽,既厚朴又清新,充满艺术感染力,将火焰山砂岩灼灼闪光,气流炽热翻滚,烈焰熊熊的景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让人不由的去想象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给想要跨越它西行的人带来的考验是多么的艰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