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碑林,春色在这里带了几分墨香。
不算大的会客室,挤满了来自全国的重要媒体,大家期待着一个书法圣殿即将公布的重大决定。
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宣布:“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设立‘西安碑林奖',书法作品展向全国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海内外华人征稿。”
无疑,“西安碑林奖”将是这座900年书法圣殿对书法艺术的一次顶礼和号召。
传统
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在战火和荒芜的逼迫下,唐朝蔚为壮观的《开成石经》“徒置于符学府之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由此完成了《开成石经》等碑石的最后迁徙,奠定了西安碑林的基石。当碑文静置于此900多个春秋,可以确信,她涵养出一种对传统无法撼动的坚持。
也见过花哨的笔墨,也见过穿金戴银的书法,更曾被不可胜数的书法家搞得云蒸雾罩,喧扰的时代似乎多了浮躁的笔墨。什么是好?什么是功夫?如何界定。千年的碑石似乎给了最佳的答案。
碑林书法艺术中心主任王冰这样说:“每每走在《开成石经》下,欣赏着唐代精美的小楷时,也想起当代书法,今天的书法群体巨大,但有几个老老实实在楷书上下工夫的?又有几个人能够写出唐代小楷风貌的?楷书的’横平竖直‘如同京剧的’字正腔圆‘,有些写楷书的人,把字写得’七扭八歪‘,还自称’个性‘。假如今天我们再来一次《开成石经》,还能做得了吗?”
还能做得了吗?这是询问,更应是自问。“我见过日本人(海外游子)在碑石面前下跪,我见过台湾人拂碑流泪,可是我不知道,现在的所谓书法家有几个来看过先辈的手迹。”王原茵副馆长说。
事实上,当今书法怪象繁多:以怪为美,不演习传统经典,胡乱几笔,就自诩创新,字越来越丑,审美没了标准,普通人看着糊涂,专家看着无奈;以利习字,写字似乎成为生财的营生。写字,比赛,出名,挣钱,似乎成为很多人的习字思路。须知一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早年为生计,标出润格,可是后来他很不愿向别人提起这段经历。也许我们不应该反对文字成为商品,但执着于金钱的文字,又该让人如何看待他的笔墨。
“中国文化是一个功夫文化,书法必须面对传统下工夫。中国文化更是道德文化,以德润墨,是书法家应有的坚持。我们守着祖先的珍宝,更守着中国最纯粹的精神,这是我们的坚守,更是我们的态度。”碑林博物馆强跃书记给出了碑林的态度。
“不要赞助,不要合作,碑林就是我们的资本。西安碑林奖,就是要用碑林千年的文化力量为准绳,用世代打磨出的书法笔力,打造属于这个书法圣殿的世界大奖。”赵力光馆长确立着一个属于碑林的目标。
面碑
1992年,碑林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故事。西安碑林博物馆要更改馆名,专家们一致提名请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名。当工作人员找到启功先生,请求启功先生题写馆名时,启功先生推辞了。后又再三请求启功先生时,启功先生推辞不过,道出了缘由,给别的地方写个牌子题个字没有问题,给西安碑林博物馆题写馆名我不合适,那里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老祖宗,我不敢给西安碑林题写馆名。西安碑林博物馆无奈,最后请专家集郭沫若的字为馆名,使用至今。
王冰曾这样评价这段故事,题写牌匾是书法家出名的一个捷径,也是显示书法水平的一个路子。如今一些书法名人无论字好字差,只要有所求,只要愿给钱,给谁都肯写,在哪都敢写。原因无外有二:其一,无知者无畏;其二,名利心重。启功先生知道自己书法赶不上祖先,可谓有知;给碑林题写馆名可流芳千古他不愿做,可谓不求名利。启功先生对艺术是明白的,做人是高尚的,我们应该学一学启功先生的人品艺品。
启功先生不题字是对碑林的敬重。那么对碑石,对书法,什么样的态度,才不会辜负她?
面碑--碑林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面碑,源于达摩面壁。王冰在其博客中这样解释“面碑”:一是苦修炼。碑林书法艺术是传统的功夫艺术,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个个书法功底深厚,笔若千钧,力敌万国,都是几十年勤学苦练之结果。书法体类众多,在碑林里要做个什么样的书法家,还是要做一个有功夫的艺术家,不能速成,“功夫”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如太极大师站立,十几人推他不倒,虽没有更多动作,足以折服众人。碑林众多名碑,满篇正楷,笔笔精致,无有败笔,令人惊叹,这就是古人的书法功夫。要做到有“功夫”,必须刻苦练习,坐十年冷板凳,苦修苦练,做一个苦修人,炼就书法真功夫。二是学传统。碑林是传统书法之根,碑林人,在祖先身边,在传统之中,不能舍本逐末,耍狂求怪,老老实实,不偏不倚,中中正正地在碑林传统上下工夫,把书法植根于传统之中。虽处浮躁之社会,但要有专业之精神,安贫乐道,把碑林的传统书法发扬光大。
面碑,一种佛家苦修的心境;面碑,一种对书法近似于教徒的态度;面碑,一种对传统矢志不渝的追求。
壁破
面碑图“壁”破。达摩面壁,十年壁破,修成正果。碑林的“面碑”最终为了“壁破”.
西安碑林奖无疑是这“壁破”时的鉴证。
在新闻发布会上,赵力光馆长这样宣布: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以专业的水准、艺术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办好本次展览,让真正有才华的书法艺术家脱颖而出,使“西安碑林奖”的获得者成为国内最具有专业水准的书法家。将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专家依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评审作品,评出入展作品200件,再从200件入展作品中评出“西安碑林奖”10件。这些入展、获奖作品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对10位“西安碑林奖”获奖作者奖励1万元,并对入选者予以奖励,10月份在我馆举办展览并出版《第一届“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作品集》。
就像一位老人,平静诉说几代人的愿望,然而背后力道实在耐人寻味。
“现代人书法不及古人,原因有三:一是环境不净,影响大;二是人心不净,干扰大;三是作品不净,功利大。碑林的态度就是要尊重传统,精心写字。”强跃书记说。
“我们没有合作单位,以碑林命名,因为我们确信碑林就是最有分量的评价标准。我们就是要做干干净净,做纯粹的书法大奖。”赵力光馆长说。
“西安碑林奖一对外宣布,就有很多单位和个人要求赞助或者冠名,我都一一回绝了。我想这个奖是属于碑林的,更是属于那些谦卑于书法的人们。给予她最纯粹的状态,就是给予书法艺术最高的致敬。”作为西安碑林奖的主要负责人王冰说。
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实干兴邦”道出了中国所需的发展力量,那么碑林的态度无疑是书法界对此最好的诠释。朴素的作风,深沉的笔力,对传统的敬仰,不正是一种最强的力量。
《开成石经》共计650252字,历时七年而成。西安碑林坚守的正是祖先这样的坚持和态度。
因为正大,所以光明。夕阳下,碑林的一个硕大的办公室内,整齐的摆放着一排排准备收集作品的书柜。西安碑林正敞开她那博大深邃的历史文化胸怀,静候属于参透了千载文华的那些笔墨纷至而来。
(陕西日报: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