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发布日期: 2013-05-15 15:05
字号: 打印

 

 

 

 

追逐文化复兴的碑林梦(上)

     渴望不朽也许是人类心灵深处一种最持久、最强烈的冲动。于是,当死亡断然否定永恒,人们就试图把"生命"固化在石头上,以求以石头的亘古不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不朽的石碑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赠,作为子孙,我们没理由不对先人深怀感激和崇拜!抖落九百余载历史的尘埃,西安碑林,这座因碑石如林得名,颇具传奇色彩的博物馆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跨越了千年时空的挑战,承载着对中华文明保存与展示的重任与殊荣,碑林无以替代地成为了一处了解民族历程、传承民族文化的朝圣之地。
    独步“书林”的石质书库
    走进已经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就是走进中国古代的历史;穿梭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碑石中间,就能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飘逸。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光彩清晰地呈现出来,历史也因为有了“细节”而变得更为细腻、生动。
    秦《峄山刻石》的北宋摹本,让今人一睹李斯“画入铁石,字若飞动”的小篆风采;东汉《曹全碑》字体流宕俊美,是我国现存汉碑中最完好的,独具风貌的稀世精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马芳残碑》、《广武将军口产碑》、北魏《晖福寺碑》,以及于右任先生悉心收藏并于上世纪30年代捐赠给碑林的《鸳鸯七志斋藏石》中的北魏墓志,都在书法艺术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隋唐时期的碑刻在碑林中最为壮观,有隋《孟显达碑》、《智永千字文碑》、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黄甫诞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李阳冰《三坟记碑》、怀素《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的《集王圣教序碑》等。尤其是碑林收藏的颜真卿的七块丰碑,即他44岁时写的《多宝塔碑》、54岁前后的《臧怀恪碑》、55岁时写的《郭家庙碑》和《争座位帖》、70岁写的《颜勤礼碑》、71岁的《马磷残碑》、72岁时写的《颜家庙碑》,使书法爱好者可以看到颜体由锋芒锐利、字体端秀向笔力劲健、气韵醇厚的发展过程。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美若簪花仕女的书风,加之碑文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唐太宗作序,其子高宗李治作记,歌颂了卓越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玄奘,被后世誉为“三绝碑”。唐以后的书法名家黄庭坚、米芾、赵佶、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以至近代的于右任等,也在碑林留下了他们珍贵的诗文墨迹。
    沿着碑林长廊慢慢行走,看那石碑上的书法是如何感知世界万物,是如何感悟自然现象中的千变万化——那悬垂之针、之水,那波涛、雷声,那飞鸟、草木以及天边的一弯新月……拥有如此浩瀚的藏品,卓越的书法和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西安碑林无愧于“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菽”、“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的美誉!
“世界文明古国中,有文字的没有几个,而且都死掉了,唯一活下来的就是中国的文字,这些文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上的美或记载下来的真实,都展现在碑刻里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教授耿慧玲说,宋代把碑林建立在这个地方,从那个时代开始,就把所有中国文化里面精华的东西、精华的碑刻通通移到西安碑林来了。它虽然只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但蕴含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镌刻在石头上的“复兴萌动”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西安不奢华,奢华的还是石头,因为石头刻着记忆,让人深信生命旅程的鲜活与繁华,灵魂的高洁与永恒!
     “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如今已经经历了900多个寒暑。它最初是北宋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说,碑林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4000方,展出一千余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除了碑刻宝典,石刻艺术也是文化长空中的璀璨星辰,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无不再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七字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室内陈列着汉唐艺术精品七十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当然不能少了昭陵六骏的浮雕,可惜仅仅只有四骏是原件,另外两骏背井离乡去了美国,不禁让人回想起一段曾经屈辱的历史,感叹和平年代的可贵。今天的中国,已不用担心大英帝国再用枪炮和鸦片来叩响的中国大门,中国人也不会效仿英法诸国,像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那样会用暴力洗劫圆明园。但仍然不能否认的是,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我们实现文化强国之梦还任重道远。
    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几年前,一生研究社会学的学者费孝通,用晚年全部学术精力为“文化自觉”鼓呼,“中华民族的复兴,正在于文化的复兴”。今天,当文化的较量已成为国与国的核心竞争,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一个国家硬实力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好,可能不打自败”正在变为现实。
    “对文化的理解,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感受深刻。这个在西方国家‘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的民族,曾以五千年文脉涵养了一个泱泱中华。”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强跃这样阐释“天下碑林”的理念,文化的浸润从来没有一场战争的洗礼来得猛烈,但又从来都是持续、深入且长远的。文化的广阔力量,早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里。“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西安碑林那厚重的碑刻里承载的是民族的记忆与荣光,传承与担当!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请让我们重温恩格斯的那句名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大进步”。
    (三秦都市报:赵争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