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文化复兴的“碑林梦”(下)
书家已去,墨迹长存。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西安碑林增辉溢彩。如今,当我们徘徊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时,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书法真迹,铭刻于碑石,虽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至今仍然鲜活夺目,令人痴观忘归。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家兴。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号角激荡长空,责任与担当的文化自觉让碑林人在新的征程上心怀憧憬:早日实现北扩,恢复西安文庙建制;续写碑林,异地新建碑林,陈列收藏民国碑石及现代名家碑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碑林文化品牌!
设大奖振臂一呼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科学研究、展示陈列、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我们在守护好千年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传承文化,让碑后的故事‘走’出来,让历史的东西‘活’起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看来,设立“西安碑林奖”,面向全国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海内外华人征稿,这就是碑林人在传承文化的漫漫征程上追求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伴随着书法热的潮起潮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书坛的共同话语与审美命题。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书法艺术已不仅仅是审美创新的美好心愿,更多的是四处涌动的所谓新奇、流行与时尚。于是,诸多杂耍式的书写者即不断涌现,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诸如嘴书、脚书、左手书、双手齐下书、“拖把”书、反书、空心书、烙书、沙书、“茅笔”书、倒立书,等等不一而足。不断涌现,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诸如嘴书、脚书、左手书、双手齐下书、“拖把”书、反书、空心书、烙书、沙书、“茅笔”书、倒立书,等等不一而足。“当书法沦为炫技,奢华的材料、精心的拼贴、刻意的变形,再怎么着也不过是无聊的笔墨游戏。另外,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很少走出去游学、交流也是一个痼疾。”著名的书法篆刻家赵熊认为,只有着眼文化、坚固根基,克服保守、面向全国,才能真正让陕西书法强大起来。“碑林博物馆设立书法大奖的举动就是一种振臂一呼的勇气,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希望不辱使命!”
“在陕西,得天独厚的书法文化遗产,不仅滋养着书法家和爱好者,也点点滴滴浸润着老百姓。这和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的文化政治中心紧密相关。三秦人热爱书法,在全国,再也找不出来第二个这样的城市。然而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一项在全国叫得响的硬邦邦的书法大奖,而人家浙江就有‘兰亭奖’、‘陆维钊奖’,江苏有‘林散之奖’,甘肃有‘张芝奖’……”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薛养贤说,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非常丰厚的书法文化遗存,此次当仁不让地举办“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很不容易。做一项干干净净的书法大奖除了权威性,还要有包容性,评委要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职业道德,唯此,才能成就一个令人倾心向往的一流书法大奖品牌。如是,则书法幸甚,艺术幸甚。
“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是一个书法圣地、石刻宝库,更是一个具有着传承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复兴之路,日月昭彰!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西安碑林,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强跃迫切地感到,在文化复兴的光辉节点上,碑林如何实现突破,迈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认真思考和努力践行。在连日的调研中,副馆长王原茵、李树青、张岩分别带领所负责的部门中干,围绕制度管理、人才培养、旅游促销、门票管理、安全保卫、交通管理、设备管理、文化产业、宣传接待等方面深入工作一线向三家兄弟单位对口部门学习取经。调研活动结束后,一场严肃活泼、别开生面的解放思想、改进作风讨论活动又掀起热浪。
“‘手要塞到面盆里’,这句话是流行在碑林人嘴上的一句人人都知道其中内涵的俗语。”副馆长王原茵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尝一尝,干工作也一样,只有放下身段,投身到工作中去,才能落实到位,才能取得成效。
“如今,碑林已经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十大奋斗目标,改进了安全管理体制,明确了公益惠民途径……这些成果凝聚了碑林人的智慧和勇气,为碑林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强跃踌躇满志地描绘下了一幅蓝图:早日实现北扩,恢复西安文庙建制;续写碑林,异地新建碑林,陈列收藏民国碑石及现代名家碑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碑林文化品牌!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碑林人手中。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更加美好的碑林,将会在“守护人”永不停歇的创新中再塑丰碑!
文化复兴的“碑林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三秦都市报: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