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的矛与盾

“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的矛与盾

文章来源:陕西省文物局 发布日期: 2013-08-30 16:08
字号: 打印

 

 

 

    矛与盾,应该是统一体。矛是为了攻破更好的盾而显利器无坚不摧,盾是为了防御更好的矛而彰显坚强不屈。

    在逻辑中,矛盾被更加特殊化的定义为同时断言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在口语和辩证法中,矛盾有着同形式逻辑中完全不同的意义。

    今天,我想谈谈“西安碑林奖”中的矛与盾。以期待与希望“西安碑林奖”能够走得更远取得更成功。当然,希望它能够与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齐名,而不是如同中国书协目前举办展览泛滥成灾。更希望“西安碑林奖”如同西泠印社那样独特而具有严肃专业敬业的优质。如同,现在全国都能够吃上羊泡馍,但咱还是希望“碟”西安的羊肉泡。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碑林奖”急需要矛与盾的煎熬与洗礼。

    2013年8月21日上午,西安碑林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届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评审结果揭晓。10位获奖作者与190位入展作者名单对外正式公布。

    2013年4月9日, 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第一届全国“西安碑林奖”书法作品展向全国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海内外华人征稿。那个时候,我发表文章,赞扬,“西安碑林奖”。看见自家里初生个牛犊,谁不喜欢?但这牛犊能否长大成人,确实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通过时间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碑林博物馆仅用130多天时间就成功举办了“西安碑林奖”。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办成功的事情。但西安碑林博物馆却办得很成功。这说明,西安碑林博物馆从上到下,甚至陕西省文物局等单位,都做了最大力量的努力与付出。

    通过数量对比,这次“西安碑林奖”来稿数量达到5018件。这个数量,应该有一定的说服力,至少可以让人信服地看到,“西安碑林奖”的群众性基础还是很不错的。也正是这个数量,让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强跃与馆长赵力光看到了希望,也可以自由地畅想未来,甚至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同样可以说些同国家政治发展大局相关的文化术语。同样,还是这个数量,让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艺术交流中心主任王冰如释重负,这130多天来,谁都可以安稳地睡觉与吃饭,但王冰不能。作为军转干部的他,天生不怕困难与吃苦。但作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的他,作为“西安碑林奖”具体承办人的他,真是如履薄冰忧心冲冲。如果办不成功,那不仅事倍功半,更是对他的声誉与形象的一次斯文扫地。期间,我曾经两次采访王冰,他除了勤劳工作之外,就是在自加压力,想方设法去努力办好“西安碑林奖”。他告诉我,他希望“西安碑林奖”会是全国书法领域最为专业最有影响的书法大展。

    从事十多年新闻工作的我,得过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我,最清楚西安碑林博物馆自举办“西安碑林奖”后,收益最大收获也最大。算算广告投入与产出比,看看上百家新闻媒体义务免费为西安碑林做的广告,熟轻熟重自然早都有定论。

    “西安碑林奖”新闻发布会现场,许多记者都在追问“西安碑林奖”的公开、公正和公平问题。实际上,这点担心都有点多余。试想想,刚一开始就步入浑浊泥泞之沼泽,还要不要往下进行?这个问题,等候“西安碑林奖”举办到五届后,可能才能够成为主要问题与难题。

    看看这次评委,主任委员是宁夏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善璋先生。再看看评比结果,宁夏参展作者全军覆没。入展作品,全国其他省市和地区基本上都有,甚至日本、韩国亦不例外,但唯独宁夏没有。王冰告诉我,宁夏书法爱好者投稿人在百幅以上。这难道还不公平吗?

    你再看看和回忆全国在西安举办的八届国展,那网络上骂成马了,那事实上乱成驴了。那才是一次最不严肃最不公正的书法展览比赛。

    我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我提问的是,为什么本次“西安碑林奖”不搞些不公正不公开不公平的事情。搞得赵力光馆长再三解释,评委会吴善璋主任饭前饭后,就从来就没向他提宁夏参展作者的获奖与入展事宜。

    新闻发布会已经过去8天了,我都没有着急撰写这篇书法评论文章。为什么呢?我在观察与等候,我想看看新闻媒体对“西安碑林奖”的批评与反对意见。结果很令我失望,我没有发现一篇反面报道。

    为了把握好“西安碑林奖”矛与盾,我只好静下心来进行研究。

    我基本上百度了200名获奖与入展作者简历。陕西的除外,毕竟我熟悉陕西的书法家。我发现,这200名作者绝大部分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又绝大部分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中获奖与入展过。所以说,专业艺术水准是行内是认为没有问题的。

    但我们讲矛盾学,没有问题实际上就是最大的问题。

    你再仔细研究一下,获奖与入展的作者,80后作者占了很大比重,70后作者其次。全国60年代和60年代以前那批比赛中获奖与入展的优秀书法家却鲜有人参展。也就是说,“西安碑林奖”完全能够立起来,但是否能够挺起来,那还真应该是要考虑的事情。

    我更感兴趣的是,我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我问馆长赵力光先生,为什么全国各省市书协的主席与副主席没有人参加本次展览?赵力光馆长承认,全国确实没有省书协的主席与副主席参展。我还问赵力光馆光,“西安碑林奖”是否可以考虑专门设立分篇章为全国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与副主席设立参展平台?赵馆长说,不会。“西安碑林奖”只认书法艺术水准,不问官员级别。但是,我们现在看看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所收藏的所有碑石,有老百姓撰写的书法作品吗?那可能都是重量级的官员啊!老百姓撰写的书法作品能够被留芳百世传至今天吗?所以,我希望对我这样的建议,我不希望西安碑林博物馆进行肯定之否定或者否定之肯定,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而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加以拒绝。

    “西安碑林奖”,应该以更严格的制度与规章规定下来,最怕是中国时下的“雷锋精神”,三月来了四月走。西安碑林博物馆领导的离任,“西安碑林奖”绝不能够受领导个人好恶而又舍弃。当然了,“西安碑林奖”矛与盾,应该一直允许在学术的讨论中被继承被发展。至于是否会向市场开放或者向引进市场经济方式,虽然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领导表白绝对不走市场路子,但日后成功后的“西安碑林奖”能够经得起金钱的诱因吗?这些现在实在难以下结论。

    “西安碑林奖”获奖与入展作品是财富,但绝不是“唐僧肉”。咸阳的捐赠人卓登向陕西省咸阳市政协捐赠120多件于右任书法作品,但卓登却发现自己捐赠的文物下落不明。卓登称,自己捐赠的字画可能被咸阳市政协的官员私分。我希望,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发生。获奖与入展作品一定要出书法作品集留传于世,一定要经得起世人的检阅与推敲。

    碑林,碑林,以碑为林最好。惟有这样,“西安碑林奖”才能够走得更远。

    不写了,再写,我便请王冰将这篇文章收录在首届“西安碑林奖”书法作品集内,作为结束语。(中国西部书画网 顾克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

温馨提示

即将进入电子政务网,外网无法访问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