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中国政府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亚5国联合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和中亚五国政府多次协商,2012年最终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SITESERVER_PAGE]今年初,丝路申遗文本已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政府共同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并被正式受理。该项目包括三国的33处遗产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中国段包括陕西、河南、甘肃、新疆四省区的22处遗产点,陕西分别是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7处文物点被列入。
今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到陕西进行了现场考察,将拿出专家评估意见并提交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申遗点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陕西被列入申报名单的遗产点都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都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发展的载体和物证,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文化价值。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均是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及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物证。张骞墓是汉帝国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有效保护使文化遗产的
真实性、完整性得到彰显
长期以来,陕西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付出了极大努力,为我国乃至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完整性,陕西始终没有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
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的西安二环路北段原设计横穿汉长安城遗址,省、西安市政府果断决策调整方案避开汉长安城遗址区。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更好地展示、传播历史文化,西安市政府通过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环境整治,再现了历史上未央宫遗址的宏伟布局,取得了巨大的保护成果,得到了区域内绝大部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SITESERVER_PAGE]大明宫遗址通过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实现了对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展示,遗址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环境得到美化,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了保护张骞墓,城固县政府对97户居民重新安置,极大地改善了张骞墓的保护环境。彬县政府对大佛寺石窟广场进行了改造和绿化美化,并将影响大佛寺石窟保护的312国道改线,保障了文化遗产的安全。
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既是对我们中华文化遗产的热爱、尊重和保护,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贡献。
陕西丝路申遗工作
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国际文化遗产项目,事关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和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陕西7处遗产点的文物保护、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SITESERVER_PAGE]通过这7处文化遗产的申遗过程将极大地提升陕西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水平,促进陕西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典型文物景区的提档升级,提升遗产地城市品位和文化产业发展。申遗工作更加有利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惠及民生利益和促进建设“三个陕西”等方面作用巨大。
保护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是推动陕西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历史机遇。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陕西的、中国的,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把这些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陕西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陕西文物工作者有决心、有信心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陕西7处丝路申遗项目的重要价值
1.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SITESERVER_PAGE]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中国统一帝国时期早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位于陕西关中盆地、汉长安城遗址西南区,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揭示了丝路发展初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以其留存至今4.8平方公里宏大的规模、方形的宫垣、居中的主殿、大型的高台建筑及其周边各类遗址,揭示了中华统一帝国早期曾借助营建大型城市形象、彰显帝国权势的城市文化特色,展现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洲东方文明发展水平。作为汉帝国权力中心,汉长安城未央宫是汉通西域的决策和指挥中心,见证了汉帝国积极寻求对话与交流、促成了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历史功绩,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兼具时间及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以沿用200余年的东方大帝国权力中心之地位,揭示了“丝绸之路”这一人类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线路之缘起,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SITESERVER_PAGE]2.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公元7至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位于陕西关中盆地、唐长安城遗址北部,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见证了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大明宫遗址还以中轴对称的宫殿整体格局、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遗存展现出明确礼制特征,见证了中国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作为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起点都城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前朝、中朝、内朝、寝区、后苑区南北依次排布,主要宫殿建筑中轴对称的整体规模格局,以及含元殿、丹凤门等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遗存,展现出明确的礼制特征,见证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鼎盛时期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麟德殿作为唐帝国宴请国外使节的重要宫殿建筑,见证了丝绸之路东端文明独有的文化吸引力,是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
[SITESERVER_PAGE]唐长安城大明宫是唐代帝王长住的主要宫殿,是唐王朝最主要的权力中心。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记载,唐王朝一系列经营西域的重大举措,如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置州县、都护府、都督府、“安西四镇”等军镇、羁縻府州等军政建置均以大明宫为决策指挥机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见证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唐王朝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做出的不懈努力,见证了强大的帝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3. 大雁塔
大雁塔是公元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大雁塔为大慈恩寺内重要建筑,也是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的名胜之地、标志性建筑。
[SITESERVER_PAGE]初唐高僧玄奘(602年—664年),于627年至645年间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半岛取经求法,历时18载,行程遍及五天竺。归国后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是中国与中亚、印度交往的珍贵记录。
据大雁塔碑文记载,该塔便是为存放玄奘带回的经卷佛像而建,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大雁塔的修建也是塔这种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至中国的结果。但是随着历代的改建、修缮,大雁塔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化。
[SITESERVER_PAGE]4. 小雁塔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流行。小雁塔始建于公元8世纪初并完好保存至今,其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早期的珍贵例证。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始建于707年(唐代),又称荐福寺塔。小雁塔初为15级密檐砖塔,后经多次地震损坏又多次整修,现存13层、高43.38 米,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高台,砖表土心,高3.2米、底边长23.38米,下有地宫;塔身单壁中空,内壁有砖砌登塔蹬道,底层高6.83 米,二层以上逐层递减。
[SITESERVER_PAGE]小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唐代高僧义净沿海路西行求法直接关联。唐代高僧义净(635年—713年),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于670年至695年间自广州出海,沿海路西行至印度半岛求取佛法,归来后曾在长安荐福寺翻译佛经并圆寂于此,小雁塔即为保存义净带回的佛教经像而建。小雁塔为唐代同类密檐砖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初期的珍贵例证。
5. 兴教寺塔
兴教寺塔是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其所在的兴教寺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即为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兴教寺三塔中的玄奘墓塔、窥基墓塔作为仅存的唐代四方楼阁式墓塔,是窣堵坡这一印度佛教墓葬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玄奘墓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玄奘直接关联。窥基墓塔中所葬的高僧窥基(632年—682年)为玄奘法师嫡传弟子,并为玄奘所译经文大量作注解,其墓塔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至长安的重要物证。圆测墓塔中所葬唐代高僧圆测(613年—696年)的遗骨,其墓塔见证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玄奘法师以其坚韧的精神、对佛教传播的巨大贡献和《大唐西域记》中对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记载,并创立佛教唯识宗,成为丝绸之路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
[SITESERVER_PAGE]6. 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清凉山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距今已有1384年的历史,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岩体为砂岩,共有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五部分。另有经幢2件、碑刻8通、题记178
[SITESERVER_PAGE]彬县大佛寺石窟公元7至10世纪洞窟遗存是盛唐时期唐代都城长安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石窟艺术的重要遗存。特别是其唐代大佛塑像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大佛形象以阿弥陀佛取代释迦牟尼,展现了佛教在东传至中原过程中的中国化。
7. 张骞墓
张骞墓是公元前2世纪汉帝国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
张骞墓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是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墓葬。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该墓自汉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
[SITESERVER_PAGE]1938年,西北联大对张骞墓墓道进行了初步发掘,以具有汉代特征的封土墓葬形制、“博望造铭”封泥、石首等出土文物,与张骞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相印证,从考古学上证明了该墓的真实性。至今,张骞这一伟大历史人物以其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仍受到后人的追思和纪念。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