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申遗影响:一条道路上的中国梦

申遗影响:一条道路上的中国梦

发布日期: 2013-11-25 10:11
字号: 打印

    当一条道路跨越了时间、种族、地域、宗教,她就必然成为不朽。在欧亚大陆最宽阔胸膛上蜿蜒着的正是这样一条不朽的道路。无数文明、财富和美好在这条道路上可以如夏花一样绚烂,也会在征战杀伐或枯寂岁月中渐渐静默。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无论是张骞脚下的漫漫长路,还是汉武帝在丝路这端未央宫中期待的汗血宝马,抑或是唐长安城中丝路上而来的胡旋歌舞,丝绸之路总是和伟大的时代息息相关。
    于是,当中国梦描述着一个伟大国家最大的雄心和荣耀时,丝绸之路不可能不在这种召唤中获得新生。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正是这种新生的一种仪式、一个标志。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透过这种标志试图描画并展开属于丝绸之路的猎猎红旗。

 

丝绸之路表达的是时代的荣耀

——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考古学家王建新

 

    王建新教授对新疆和中亚地区有近十几年的专门研究。2009年,曾经对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国家进行了十几天专门的学术考察。此后在2011年又组织了包括陕西考古研究院,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联合考察队。他用30天的时间,对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进行联合考古调查研究。对于丝绸之路,王建新教授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化体验。

    记者:我们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人最先提出来的,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独特意义。
    王建新:丝绸之路应该发端于四千年左右欧亚大陆人群大迁徙、大动荡时期。就是在那个时候,原产西亚的小麦传到黄河流域,传到中国,原产中国的小米也顺着这条路到了新疆和中亚。从文献上也有相关记载,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写着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独目人”,我们的《山海经》提到西北方有“壹目人”,两个遥远的国家对一个地方有统一的说法,可以证明交通是存在的,认识也存在。张骞出使西域应该是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这是中国人睁开眼睛第一次看世界,这应该是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唐朝与丝绸之路上许多国家的联系和交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乾陵有61个使节像,表明和西域各国和外国交流交往频繁。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应该说发生了重大作用,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小麦,葡萄、石榴等作物东西传到中国有很多。中国的代表有四大发明,也都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到西方的。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因交流而生,更因为时代的繁华而鼎盛,丝绸之路表达的是时代的荣耀。

    记者:现代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状况?
    王建新:丝绸之路沿线,东亚区域曾经被沙俄占领,这之后二百年间,丝绸之路是不畅通的。苏联刚解体,这一区域的经济体系很不完整,产业也非常单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里的经济开始复苏,政治上,他们现走向了三权分立、多党政治、民选总统这样的制度。但是前苏联的影响还在,一个最重要的是,现在很多的国家领导人,包括政府首脑,很多都是前苏联时期的苏共的首脑。而且像个人崇拜,甚至包括贪污腐败这些情况也都存在。但是从整体来说,应该这里还是基本稳定,关键是老百姓生活很好,物资供应丰富,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没那么快、没那么高,速度不那么快,水平不那么高,就是所谓现代化的程度没那么高,但是生活很好,有吃有穿的,生活很安定。

[SITESERVER_PAGE]

    记者:听说您多次去中亚各国考察,能否谈谈你对这一地区的感受和理解。
    王建新:2009到2011年,我们三次到中亚进行考察。第一次几乎是我一个人去的,那时候我也害怕,但我很想试试。2011年我们和陕西考古所的,包括国家博物馆和学校的老师学生,连续两次做了考察。我们去了以后才知道,中国考古学家组队到中亚考察我们是第一次。这之前,对这一地区有少量的个人访问,但组队考察我们是第一次。当地学者政府官员和我们大使馆都非常重视这个事。我们去了以后,他们说需不需要总理接见,我们说不要太高调了,但是也不要太低调,最后搞了中调。我们与当地的文化部长进行了会见和交流。在与中亚各国的考察和交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区域的国家和人民其实对中国有着很友好的情谊,我们和他们的文化也因为丝绸之路有着许多交融的地方。例如在撒马尔罕阿佛拉西亚布城遗址的壁画上,我们就能看到中国人的形象。我们在考察中能感受到文化上的交流最容易促成一种积极和友好氛围的形成。所以我认为这一次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记者:能谈谈您对丝绸之路申遗的理解吗?
    王建新: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中亚国家的理解和交流是不够充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然将使这一区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要实现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的广泛交流,文化一定要先行,只有文化的认同,才能谈到其他的合作。在历史上由于丝绸之路的关系,由长安地区跟中亚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的遗迹,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使命,更会有力地推动这个地区文化上的认同。

 

丝路申遗是发展丝路经济的先声
——访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国家二级研究员李振平

 

    李振平主任对丝绸之路沿线经济情况有较多的研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带给陕西经济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最近他主持编写了一系列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经济分析报告。对于丝绸之路申遗,他认为是陕西发展丝路经济的重要先声。

    记者:我们知道文化上的交流必然会推动经济上的繁荣,现在陕西牵头进行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他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可能性?
    李振平: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综合竞争力。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文化本身是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直接效用是带来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发展空间,商业、旅游、住宅、文化产品等相关产业都可能因为这个文化契机得到发展的可能。不同于传统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因为具有横跨不同国家的世界性和现实的作用,至今仍具有相当的活跃性,因而我们更应该从经济角度对丝绸之路申遗给予更深刻的理解。

    记者:能谈谈丝绸之路沿线经济的基本状况吗?
    李振平:今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但这条大走廊却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这里虽然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中亚几个国家中,乌兹别克是中亚传统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三千万左右,塔什干是中亚第一大城市。它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缺少石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吉尔吉斯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石油天然气比较缺,它主要经济是农业和畜牧业,整个中亚诸国中,吉尔吉斯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国民教育水平最高,按人口比例来说,它总共才500多万人,他有49所大学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约25万,这个比例相当高的。现在中国是吉尔吉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土库曼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也是他们现在的支柱产业。土库曼介于与欧洲、西亚中亚之间的位置,所以他们现在的国土是永久中立,我们知道土库曼通往中国的输气管线已经修通,按照协议,土库曼每年向我国供气300亿立方米。总体来说,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

[SITESERVER_PAGE]

    记者:我们知道现代的丝绸之路和古代的丝绸之路有很大相关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丝绸之路申遗一旦成功似乎也会对发展现代丝绸之路有重要作用。
    李振平:你这样的理解是正确和具有历史感的。英国一个地理学家麦帝德(音)写的《历史的地理输入》认为:如果欧亚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地板块,谁控制这个板块谁就控制世界的腹地,谁能控制腹地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能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中亚地区的先天不足是缺少一个出海口,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丝绸之路的形成无论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为了寻求一个交流的经济大通道。现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将影响包括东亚、南亚、西亚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并最终像古丝绸之路一样,辐射东欧、南欧,形成联动发展的网络。对于陕西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势必使陕西担当起中国向西开放和内陆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内核是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合作共赢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纽带。

 

丝绸之路是人类好奇目光的延伸
——访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化学者龙治刚

 

    龙治刚认为丝绸之路是人类自身历史进程中,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开拓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昭示价值,为人类的繁衍发展过程提供了崭新视角。而今天我们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对祖先所创造历史的一种世界认同,更是为人类世界申报一种充满探索意味的精神气质。

    记者:丝绸之路申遗的最大特点是联合申遗,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上许多国家共同踏勘出的伟大道路,交流性是丝绸之路的原始基因,能谈谈您对丝路的这样原始基因的理解吗?
    龙治刚:丝绸之路始于欧亚大陆上人们交流的原始诉求,而这种好奇的目光时至今日仍然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巨大力量。整个地球上最大的一个板块就是欧亚大陆,地球之巅耸立在这片大陆上,几千年来,她聆听着丝绸之路上不绝于耳的驼铃,注视着东西文明的交往。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以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东受太平洋气流影响,从东向西降雨越来越少,一直到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区。帕米尔高原向西一直是大西洋的气流。由于这个地理单位,这个地方成了游牧民族一个重要的迁徙地,早期的大月氏,最早的活动区域是东天山区域,然后迁到西天山,从那个地方又向南迁,后来突厥人也好,契丹人也好,都存在过这样的迁徙,这样的迁徙新的民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历史上,东欧或者新的国家主要的原始民族都是通过这种迁徙形成的。所以中亚地区在文化的交通交融方面,都有很多的可证性。今天,我们从古希腊古罗马为主体的欧洲文明和中国文明为主体的亚洲文明,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文化,而丝绸之路正是促成这种交流的成果的最主要因素。

    记者:丝绸之路申遗为这一地区的更深入的交往提供了可能,而在这种交流中语言无疑是先决条件,外国语大学因为语言上的便利性与丝绸之路上许多国家有着很多交流,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龙治刚:我先说说丝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吧。因为前苏联时期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不发展,很多日用品生产不足。所以在苏联解体以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们看到主要经济活动主要是日用轻工业品。目前我们国家在中亚各国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能源开发,这个比较多,开矿、搞油的,搞天然气。第二类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修水电站、修公路,应该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错,经济活动总的来说,内容还是比较单一。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在丝路沿线国家设立孔子学院,通过这种交流那里的青年一代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一系列的交流交往中,中国建立的是一种和谐共赢的发展环境,这是包容、友好和积极的环境。中国在寻求中国梦的进程中,这种环境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地缘政治和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和谐共荣的状态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注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

[SITESERVER_PAGE]

    记者:所以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多方位的交流。
    龙治刚:是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古老商路、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文化传播和交融的线路。丝路申遗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借助历史遗迹,我们能充分展示我们的文明,重振历史雄风。现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北大学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着手建立中亚学院,这个学院将接受中亚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同时每年将提供近500名的中国政府留学奖学金,200名左右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孔子学院师生来陕研修名额。它为实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提供有力支撑。历史正在为我们提供机遇,丝绸之路的振兴不仅是西部未来发展的时代诉求,更是人类好奇目光的延伸,这种好奇将是人类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丝路之音是东西方文明的交响
——访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陕西爱乐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崔炳元

 

    崔炳元曾经长期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城市生活、创作。嘉峪关、河西走廊、敦煌都是他艺术生涯的大底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经和朋友在丝路大漠的月夜中演奏关于这条道路的声音,而他所创作的《丝路长安》交响乐则将这条伟大的道路上所有的传奇、光荣和梦想演绎的荡气回肠。

    记者:作为一名曾经生活在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家,对这条道路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您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崔炳元:是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起着桥梁作用。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东西文明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北魏、东魏、北齐以及西魏、北周前后近200年的发展,西域的音乐绵绵不绝地传入中国内地。这些西域的胡乐,与其他输入中国的西域文化成分一样,同中华固有的文化交光互影,为中华文化所听纳与消融,俨成中华文化血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200年东西方文化的汇聚与交流,为此后隋唐时代的大发展铺垫了道路。在隋唐时代,尤其是号称盛世的大唐时代,西域各种文化的输入达到了高潮。西域音乐的传入与融合,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例如,中东的乐器Wood,经过了一千多年,才演变成今天直立演奏的中国琵琶。而中东的Wood到了西方,逐渐演变成欧洲乐器“Lut”。我们现在的琵琶是四根弦的,而在敦煌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唐朝时五根弦的琵琶。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把礼乐教化视为本土文化攸关生死大事的国度,又是一个对自己文化有极大信心的礼仪之邦,为什么会把“夷狄”的音乐文化放进“礼乐制度”中呢?这岂不是有“夷狄滑夏”的嫌疑吗?
    崔炳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一个上升的时代总是对外来的文化有着最积极和包容的态度,汉朝是这样,唐朝也是这样。这些新鲜的文化要素,是对母体文化血液的流通更新。人类最具希望的存在是对外界的巨大好奇,这种好奇会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中创造巨大成果,音乐、文学、绘画一系列的文化现象都会在这种好奇的交流中受益。从音乐本身的特性上来说,她不带有更多政治上的倾向,享受音乐也不需要更多技术上的要求,只需要一颗享受美好的心灵就可以了,而丝绸之路的漫长和孤独正需要音乐的安慰。这就为音乐在丝绸之路上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基本条件。丝绸之路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音乐正是无形丝路的最好表达,它穿越千年的声音至今不绝于耳。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通道,那么丝绸之音则是东西文明的交响。

[SITESERVER_PAGE]

    记者:丝绸之路申遗和丝路音乐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崔炳元:在今天,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应该是一件全人类的事情。它是沿线国家辉煌历史的现代标示,它将有力促进这些国家心灵的交流,并最终构成新的合作。现在国家层面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面对这样的战略方针我认为首先要文化先行,而且应当快行,抢占高点,形成氛围。我们总说陕西要走向世界,这就是迈向世界最坚实的脚步。它为历史荣耀注入了时代的元素,丝路申遗唤起的是我们的自豪感。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会起到最积极的作用。为了配合丝路申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我们陕西爱乐乐团计划于明年九月份举办《丝绸之声》交响音乐会,届时我们不仅会演奏我们成熟的关于丝绸之路的音乐作品,同时将邀请中亚五国的音乐家演出代表性的音乐。我们还会在这些国家进行巡演,相信通过音乐的共鸣,陕西的形象和陕西的希望将通过这种形式得到最友好的表达。我们可以自信的认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会通过种创造性的表达和沟通诞生出新的爆发力。(沙莎)(来源:陕西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