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陕西丝绸之路申遗彰显民生情怀和智慧

陕西丝绸之路申遗彰显民生情怀和智慧

发布日期: 2013-12-04 08:12
字号: 打印

 

   

 

   

  泱泱大国,煌煌巨史。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省古韵悠悠,星汉灿烂,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在此建都,遗留下的各类文化遗产,层级高古、浩如烟海。

  作为文化和文物资源大省,如何在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斑驳陆离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真正让这些保护成果变成中听中看中用、惠泽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多年来一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孜孜以求、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要不失时机,想方设法地让这些沉睡的冰冷的文化文物遗产,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它们变成可亲可敬可感可用可爱的‘活的’文物,让它们真正变成惠泽民生的历史‘功臣’,一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殚精竭虑、锲而不舍追求的终极目标。”陕西省一位分管文化的领导如是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将之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体制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执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顶层设计  高端智造

  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陕西省胸怀全局,立意高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他们既从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三个陕西”、西部文化强省的全局进行谋划和推进,又从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发展、生态建设、惠泽民生等方面进行具体落笔,从而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的全新路径。

  陕西将文化遗产中的大遗址保护具体归纳总结为“四个结合”,即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在“四个结合”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又探索出了适合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五种运作模式”,即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遗址公园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以唐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为代表的民营建设模式。

  纲举目张。“四个结合”和“五种模式”彰显了执行者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执政为民、民生至上的宽广情怀。

  201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联合申报名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陕西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共7处文化遗产点被列入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名单。

  令人振奋的是,这些申遗点全部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融合发展重要载体的见证者,在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同时,说明陕西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在丝路遗产保护中彰显的人文情结和民生情怀都取得了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改善生活  提升品质

[SITESERVER_PAGE]

  在“十二五”规划中,陕西省立足根本,旗帜鲜明地将“富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十一五”期间确定的民生“八大工程”调整为“十大工程”,并首次将文化遗产工作纳入“民生工程”。

  无独有偶。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实践中,陕西省义无反顾地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申报世遗与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相融合。

  2005年,在西安市举办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上,国内外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的《西安宣言》,首次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并将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扩大至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社会、精神、习俗、经济和文化活动。

  这一新理念改变了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由单纯注重本体保护,延伸到了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空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

  陕西省丝路申遗的7处文化遗产中,有4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域、3处在城市近郊,承受着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压力。面对严峻局面,陕西省坚持将文化遗产国际保护准则和东方文物保护理念相结合,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紧密衔接当地城乡发展规划,以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为目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突破性成果。

  ——通过文化遗产地的拆迁安置,极大地改善了原住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大幅提高了文化遗产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提升了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体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文化遗产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扩大,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感受古代文明的场所和体验历史文化的平台,同时也自然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百姓的文明素养。

  “当地政府和群众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出的巨大努力,既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热爱、尊重和保护,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贡献。这些文化遗产之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府和人民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可和肯定,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对陕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更是具有突破性成果。”陕西省一位老文物工作者如是说。

  拆迁安置  乐了群众

  长期以来,陕西省各级政府和群众为保护好文化遗产付出了极大努力,为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36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市遗址之一,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完整性,西安市始终没有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

  由于遗址保护的限制,这里的群众收入和生活状态与城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9年,国家文物局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列入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010年,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同时,随着陕西省“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城乡建设、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进一步明确。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入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件大事”之一。

  为了做好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工作,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决定,共同推进西安成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大遗址保护特区。

[SITESERVER_PAGE]

  风生水起。西安市及时抓住机遇,迅速出台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3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并将总面积8.58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特区建设的启动项目,将未央宫街道天禄阁、周河湾等9个村纳入保护拆迁范围。

  至此,“保护遗址、弘扬文化、发展旅游、惠及民生”的保护与发展的战略基本形成。

  近年来,特别是陕西省开展申遗工作以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好地展示、传播历史文化,西安市率先实施了未央宫遗址区保护工作,搬迁了影响遗址保护利用的9个村庄、共一万多人;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的环境整治,再现了历史上未央宫遗址的宏伟布局,取得了巨大的保护成果,得到了区域内绝大部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遗址区的百姓真正融入了西安市的城市生活。

        “遗址区群众为保护大遗址作出了巨大贡献,政府绝不能让他们吃亏。”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征地拆迁工作拉开帷幕后,鉴于群众为保护遗址、房屋普遍没有建高的实际,当地政府规定合法有效的宅基地上的房屋,三层未盖的,只要在第一奖励期内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者,视为已盖,统一予以奖励补偿。这一举措不但补偿了许多未盖房屋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有效遏制了拆迁引起的抢建加盖现象。同时,对非法买卖宅基地行为一律不予安置、不予补偿,避免了政策刺激造成买卖宅基地行为加剧。

        开始于寒冬腊月的拆迁,难免会让群众遇到困难。为此,当地政府和拆迁指挥部除按规定为群众发放过渡费外,还为每户发放了5000元的冬季取暖补助费。拆迁户中有中小学生的一次性为每人发放1800元的交通补助费,还为学生发放了“免费入学卡”,学生持卡可在过渡居住地的未央区区属学校就近入学,免收任何借读费。春节来临之际,当地政府又为3000余户拆迁群众发放了米、面、油和新年大礼包等慰问品。

  “我们的难题政府都给解决了,心里踏实了。”周河湾村54岁的周选会说,这次拆迁使他们生活水平一般的人家在政策上受益较大,而且将按政策为他们办理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年轻人还要进行免费技能培训,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再说,政府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大家当然很理解很配合。

        同时, 安置社区按照“生活便捷不失健康宁静,乐居田园享尽繁华”的理念进行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和群众休闲娱乐的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群众看病、上学、购物、休闲娱乐都将在“5分钟生活圈”里。有群众认为,通过拆迁,群众住上了有水、电、气、暖的楼房,下雨不用走泥路,群众完全从过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了。

  遗址改造  惠民典范

  位于西安北城地区的唐大明宫遗址区,是西安市的核心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和遗址保护的限制,这里被棚户区、城中村严重挤占和叠压,是西安城中村、棚户区最为集中、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既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也给长期在此生活工作的10万余群众带来压力。与此并行的,是遗址保护面临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唐大明宫遗址,西安市政府征用唐大明宫遗址区3.5平方公里土地,拆迁遗址区350万平方米建筑物,重新安置10多万群众,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提升了西安北郊的城市品位。 

[SITESERVER_PAGE]

  2010年10月,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它呈献给市民和游客的不仅是一处极富价值的考古宝藏,也是西安的城市“绿肺”和人们修身养性的休闲中心。

  而之前,这里曾是西安最大的棚户区,占全市棚户区面积的三分之二;是西北最大的建材批发集散地,建材品牌位列全国十大品牌;而再往远一些说,这里曾是公元六到九世纪中国的政治中心,一座旷世宫殿在这里记录下了中国历史曾经的一段辉煌……而这一切,随着一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诞生,这里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昔日垃圾成堆、环境落后的遗址地,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变成了设施齐备、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居住小区;粗放低效的建材集散地,变身新型城市商圈;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的旧道北,变成了环境优美、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城市新区。

        同时,遗址区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从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以上,近15万群众从中直接获益。从道路交通到园林绿化、从学校教育到医疗卫生,遗址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西安北城居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着道路、雨水、电力、照明、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大明宫遗址区19.16平方公里区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黑河自来水管道从遗址区贯通而过,解决了大半个北城居民饮水问题,地铁二号线的开通运营,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居民的出行……从这些变化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城市面貌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它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实惠。 

  张骞墓申遗  农村变城市

  文化遗产周边的环境,是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群众离不开生产劳动居家过日的生活环境。

  陕西省城固县开展张骞墓申遗工作以来,共完成张骞墓周边97户民居拆迁安置和5户超高建筑整改、清理建筑垃圾1.5万立方米、回填土方5.3万立方米。

  申遗工作使张骞墓园本体得到了有效保护。墓园扩建、大殿和连廊绿化遮蔽工程使墓园面积扩展到36亩;移栽柏树、松树、槐树、柳树等900余棵、麦冬草2.2万平方米;完成县城通往张骞墓2.1公里的道路整修和张骞墓东入口道路修建;对墓区内41棵古树进行树龄测定并悬挂标志牌,补植城区通往张骞墓和东入口道路两侧的行道树400余棵;纪念馆东区和西区土地整治和种植绿化1.8万多平方米。

  同时,申遗工作使张骞墓园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完成饶家营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新扩墓园围墙500米、东入口大门和近1000平方米的东入口广场修建;完成电力、电信、广电网络“三线”迁埋和渠系改造工程;张骞墓周边民居立面整饰46户、整饰面积约7380平方米。

  经过大刀阔斧的环境整治,张骞墓周边环境产生巨大变化,部分村民由低矮潮湿的旧屋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村民房屋经过整饬更加整齐美观;村道变宽了、排污渠道疏通并加了盖、电力通讯杆线进行了规范化整改;专门为张骞墓所在村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和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房前屋后和村道两边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既蕴含着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着扑面而来的清新自然感。

[SITESERVER_PAGE]

  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有民生情怀

  作为陕西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最重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考古、文化学者,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几乎熟悉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所有遗址环境和历史文化,更有着丝绸之路申遗成败不同意义的特殊感触。

  赵荣认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将对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申报能充分彰显陕西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影响,提升陕西文物在世界遗产中的地位。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也是唤起更多的群众对陕西这块土地文化的自觉自信,同时促进文化事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民生改善。

  赵荣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正是用一种前瞻性目光度量出了丝绸之路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将获得新的动力。陕西不管是从历史上的影响力,还是从如今的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科技要素等方面来看,都具有成为经济带核心的基础。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更像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大框架下的文化演习,习主席强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必然是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予以展陈。

  赵荣介绍,文化遗产事业纳入民生工程,既体现了对老百姓的承诺,也清晰地表明陕西省文化遗产工作致力于民生的决心。从大遗址保护到博物馆免费开放,从文化遗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到文物旅游为老百姓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场所,文化遗产事业越来越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大餐。

  赵荣坦言,文化遗产事业是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把文化遗产工作列为民生工程,彰显了陕西省决策者执政理念的变化;将文化遗产从过去的以保护为主,到如今提倡保护与民众生活相结合,都表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至上理念的融合。

  “当民生成为国家重点话题,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当陕西省改变发展方式实现“富民强省”目标之时,文化遗产事业无疑成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百姓生活品位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抓手。”赵荣说。

        赵荣表示,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民众对文化遗产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也将日益浓厚,文化遗产事业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了解历史文化的环境,已经成为文物工作和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