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旬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德智、副主任熊生明、旬阳县政府副县长王拥军、县总工会主席梁平在旬阳县人大办主任赵攀强、县文化文物旅游广电局局长何家立、县旅游开发中心主任关征兵和该县财政局、交通局、林业局、文管所、石门镇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深入石门镇西岱顶旅游风景区实地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考察组一行冒着酷暑,徒步攀登西岱顶实地考察,席地而坐歇息时,听取了该县文广局、旅游中心和石门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陈德智对石门镇在西岱顶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发工作进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西岱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大开发价值。”。同时指出,要把西岱顶上的药王殿、西圣宫、普陀仙山庙、财神庙、龟驮碑、石狮、百步梯等文物古迹维修保护好,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为旅游兴县服务。并要求石门镇在做好西岱顶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西岱顶旅游资源开发外部环境,争取吸引外商或企业投资,为全县旅游资源开发打下基础。
(图、文:旬阳县文管所、博物馆旬博玉弓)
相关链接 :
西岱顶位于陕西省旬阳县石门镇楼房河村,主峰海拔高1544米。据旬阳县志《清·光绪三十年刊本》记载:"岱顶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楼房与平利接壤,形极高峻深奥险僻以三峰尖耸并峙而名,上有石佛三尊,俗传普庵道场为洵阳平利竹溪三县祷雨处,又称莲尖山"。乾隆癸卯年县志也有相同记载。
西岱顶呈刀背形。峰南属旬阳地界,峰北是平利县,此地脚踏旬、平、竹(溪)三县,眼望陕、鄂、川三省。举目眺望,但见山峦起伏,峻岭逶拖,云雾缭绕,犹如腾云驾雾。近观周围,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林间各种盛开的山花,艳若桃花而非桃树,形如杜鹃又非杜鹃,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
在西岱顶这一典型刀背梁上,不但刀削斧劈般险要,而且原始森林极为茂密,树种以桦鳞树为主。直径60公分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有的古树至少三个合抱。岱顶山也有迎客松,其中有两株罕见的半边树冠,靠平利的一侧枝繁叶茂,靠旬阳的一侧则无枝、无叶,树杆笔直挺立,堪称一绝。登上西岱顶主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巧精美高台造型的石庙,顶装莲花石背,庙门作帘幕形,右联为"灵之濯也声之协",左联为"官则清兮民则安",门额阳刻"威灵赫赫"。离石庙北面约十几米,是一座依悬崖绝壁而建的"药王殿",殿外但见云霭雾绕,深不见底,依稀可见参天大树的树梢在云雾中随风摇摆。药王殿面阔5米,进深2.7米,高约3.5米,石门额阳刻"药王殿"三字,右边阳刻"旬平两邑三铺首重修",左边阴刻"民国九年六月吉日立",内供奉药王镀金像一座。
西岱顶主庙宇是耸立于峰巅的西圣宫。石门框雕刻菊、鸟、荷、麒麟等吉祥图案。石门额中部阴刻"西圣宫",左右各有天官手擎条幅:右边是"天官赐福",左边是"万福来朝",宫内供神两尊,披满红绸锦缎,大多香客所敬。西圣宫西侧路口有一对惟妙惟肖石狮虎视眈眈,守护着西圣宫。西岱顶上第四座庙宇普陀仙山庙,也是利用自然山势依悬崖而建。从西圣宫到此庙30多米长的步道仅半米宽,路径全由绝壁凿出,路外建有铁链护栏,向下探望,令人胆颤心惊。庙内供有神像3尊,四周山墙上遍布壁画和颂神劝善的诗文。
西岱顶不足400米范围内,不但有多座庙宇,还有7通石碑,最主要的一曰龟驼石碑。龟座采用自然岩石雕凿成形,石龟栩栩如生,**、龟爪保存十分完整,龟背树立的石碑高2.85米,宽1米,圆首刻蟠龙纹,碑文因风化日久,很难辨认,唯石边竖刻一行标题"莲尖山普庵古刹新房碑记"尚能辨认。与乾隆癸卯年县志记载相吻合。二曰圆首碑,碑高2.14米,宽9.2米,厚10厘米,正面为龙纹额,题为"重修西岱顶观音奄序",落款为"皇清道光二十有七年秋八月谷旦",背面额刻"鸿图巩固",题为"重修西岱顶祖师殿序",落款为"皇清道光丁未八月谷旦"。三曰方首碑,正面额刻"万古常昭",题为"平洵两邑重修西岱顶序",落款为"民国壬戊年桂月吉日同立",背面额刻"洵平胜迹",题为"续修西岱顶祖师观音各尊神像序",碑高2米,宽1米,由二碑落款可知,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民国11年(1922年)曾两次(续)修西岱顶祖师殿、观音庵及各尊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