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探索适合我国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落实《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局承办的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8月23日在福州召开。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宋新潮、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办公室副主任李游;福建省政府副省长陈桦、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强、文化厅厅长宋闽旺、文物局局长郑国珍以及各省文物部门、已建和拟建生态(社区)博物馆负责人及特邀专家出席会议。
生态(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本次会议结合国内外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发展经验,就生态(社区)博物馆理念的认知、各地的实践进行了研讨交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之路。
陈桦在致辞中介绍了福建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取得的成就,当前正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探索建设生态(社区)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代表,其建设使坊巷中的各类文化遗产得以较好的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
单霁翔作了题为《发展生态(社区)博物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主旨报告,从基本内涵、特征、价值和作用、国际实践、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等入手,就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建设,发表了重要意见。他说,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实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初见成效,从西部逐渐扩展至东中部地区,从专注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扩展至关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单霁翔强调,当前生态(社区)博物馆等文化遗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保护内涵方面,更加突出了历史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外延方面,保护领域不断扩大:一是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二是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三是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四是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五是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世间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如对“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等遗产品类的保护。六是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我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必须适应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变化,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发展模式,为深化、拓展博物馆的工作视野和领域,在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方面不断创新,这是关系到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
单霁翔说,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是一种伟大的尝试和探索,当前,党和政府突出强调文化遗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特殊作用,这是做好生态(社区)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佳时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历史都不长,仍在试验探索中,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模体系,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应解放思想,本着本土化、特色化的原则,大胆实践,创新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途径。
宋新潮在总结讲话中说,生态(社区)博物馆提供了一条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将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发展纳入各地文博事业发展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古村落、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以及21世纪遗产保护的结合。各地文物行政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进行规划和专业引导,对其建设、运营、效益等情况评估,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管理体系,特别是通过扶持措施,逐渐实现社区居民参与主导的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模式。对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既要鼓励大胆创新,又要坚持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核心任务,加强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强调内容建设、服务能力建设,而不是所谓的“馆舍建设”,特别要避免和杜绝因“建设”和搭建人造景点,而使遗产、环境以及文化的原真性遭到破坏。
生态(社区)博物馆是一项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为加强引导,鼓励探索,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开展了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建设。在本次会上进行了首批示范点的命名、授牌。它们是浙江省安吉县生态博物馆、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广西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贵州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中国文物报 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