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昭陵博物馆认真落实可移动文物普查

昭陵博物馆认真落实可移动文物普查

发布日期: 2015-05-19 09:22
字号: 打印

 

 

 

 

 

 

 

 

 

 

 

“嗨!我查出问题了,你们快来看,“昭132和征428两个号重了,它们是同一件文物!”随着这一声激动的喊声,昭陵博物馆王俊、卢群桥、张婉丽、高海潮四人不约而同的围了过去。瞅着电脑桌面上“附表插图”的照片,发现果真是同一件东西—─建陵石人头。问题终于查出来了,昭陵博物馆可移动普查工作小组人员高兴地把正在排查的账表抛向空中,抱成一团,兴奋的跳了起来。

‘您不知道,为了排查多出的这个号,他们几个人可真没少下功夫!首先是把4000余件文物总号由小到大分别写在一张大纸上,为了便于查找,他们就用不同颜色的画笔先圈出征集文物、移交文物,然后是昭陵陪葬墓出土文物。因为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所以他们排查的非常仔细。可是,由于整个纸张上出现的全是数字和五颜六色的圈圈,难免有瞅不准的时候,尽管他们几个人都很认真,可还是没有很快找出这个重号。这下可好,终于在插图的过程中,被细心的业务部刘主任发现了,这也多亏省文物局进一步完善后的“表4”,也就是“附表插图”。’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兴奋的跟记者描述工作细节。

近两年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一路走来,经过了寒冷的冬天,闷热的夏天,昭陵博物馆可移动普查工作小组人员可谓苦乐参半。这次普查工作的细致程度前所未有,在昭陵博物馆库房一角沉睡了几十年的移交文物,一直原封不动的堆放着,通过此次普查工作的开展,它们面目一新的出现在了库房精美的展柜里。望着它们整齐有序的摆放,该馆可移动普查工作小组人员全然忘记了在整理过程中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的辛酸,流露出的全是成功与喜悦!通过普查工作小组人员王俊、卢群桥、张婉丽、高海潮等不懈的努力,昭陵博物馆380余件移交文物,已在这次普查中登记造册,并输入电脑,永久保存。

据昭陵博物馆负责人张志攀介绍,在普查过程中,馆内会操作的人员只有四个人可用,面对文物数量大、任务繁重、人员缺少的情况,他们谁也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配合,合理安排。例如,卢群桥同志自幼身患小儿麻痹,行动不便,所以就一直坐在电子称前,专门负责登记文物的重量及总号,一坐就是好几小时,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由于大家积极肯干,齐心协力,才使昭陵博物馆4550余件可移动文物的称重、照相、插图等工作圆满完成。

本次普查既繁琐又辛苦,但却锻炼了普查队伍中的每个人,使昭陵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普查经验,也使参与人员很有成就感。通过反复排查,去伪存真,进一步摸清了昭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的确切数量及保护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方便。(昭陵博物馆  刘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