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4 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连日来,我原原本本研读这份意见,深有感悟,备受鼓舞。《意见》 内容翔实,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可操作性强,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文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 在肯定文物价值的同时,对文物工作中的责任主体、保护利用、保障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精准的阐述,将文物工作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3 月 16 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总理的讲话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进一步强调了当前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点明了文物工作与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多元化机构,是当前文物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展览展示、宣传教育中的文物资源优势,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博物馆从业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安徽博物院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坚持博物馆是“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安徽区域文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
一、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列展览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而以文物为依托的展览是一个与广大观众面对面最为直接的传播载体,近年来,博物院深入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以物知史,以物见人,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列展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去年8 至 9 月,博物院经过两年时间,策划推出“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和“皖江洪流——安徽军民抗战史实展” ,两项展览依托全省博物馆馆藏资源,前一个讲述了古代徽州人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重教兴学”“卫国爱家”的故事,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后一项展现了安徽军民八年抗战的独特历史画卷。两项展览在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老馆一层展出,一东一西,相得益彰,共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作出了直观的阐释。自 2011 年以来,博物院共举办了近200 个展览。这些内涵丰富、题材多样的展览反映了民族历史,展现了民族精神,正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植入观众的内心,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风细雨。
二、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举办丰富多彩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社会教育活动
近年来,社会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博物馆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基因更为紧密地贴近公众、互联互通、走进家庭。对此,博物院一直坚持以创新教育宣传模式为突破口,精心设计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从专业的观众调查分析获知,这些活动使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历史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明显得到提升,思想情操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开设文博讲堂,每月邀请 1到 2名专家学者作客安徽博物院,为公众深入解读展览及其文物背后的故事,提炼传播展览蕴涵的文化价值。每年组织 20 批宣讲小分队,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主要题材,深入到学校、部队、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宣讲活动。每年组织 100多场青少年教育活动, “写春联”“剪窗花” ;“捏面人”“包粽子” ; “做月饼”“练书法” ; “学讲解”“做陶吧”等等,在欢歌笑语、动手体验中加深了中小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其热爱历史知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融入科技力量建设智慧型博物馆
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需要跟上时代步伐,融入科技的力量。近年来,安徽博物院无论是在文物保护、展示手段、还是在媒体宣传领域都有的放矢地加强科技的引进和利用。展厅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文物数字化建设,文物全息影像采集,互联网客户端等等无疑对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起到很好助推作用,将优秀文化辐射到更广区域。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欣逢盛世,共襄盛举,安徽博物院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把精神和干劲凝聚到推动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上来;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博物馆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愉悦群众身心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在开拓创新中加快博物馆事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全国青铜器、古字画、油画修复基地。
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升陈列展览的水平。 “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出 10 个左右有影响的陈列展览。大力推进展示内容和展示手段的创新,注重介绍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让静止的展品活起来、动起来,增强展陈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我们即将进行的“安徽文明史陈列”改造提升就体现了这个精神。
整合馆藏资源,不断加大文化交流的力度。安徽省博物院将充分发挥展陈联盟优势,加强馆际交流,在有计划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展览同时,积极推进本馆优势资源“走出去” 。今年,博物院推出了几项展览将赴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展出,今后还将遴选优秀文化藏品,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服务。
创新教育手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积极贯彻实施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 精神,总结现有活动经验,进一步将社会教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标准化,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实施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尽可能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开发文化产品,不断延伸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依托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着力打造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多体现生活气息的文化产品,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
《意见》的出台,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建设,不断深化免费开放机制,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为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朱良剑)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