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QinBingmayongMuseum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在秦陵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一个大型遗址性专题博物馆。1974年,在俑坑遗址基础上边发掘边展出,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放。隶属陕西省文物局。
从1986年开始,秦俑博物馆投资近两亿元进行二期扩建工程。1989年9月27日,秦俑三号坑遗址展厅对外开放。1994年10月1日,秦俑二号坑遗址展厅对外开放,同年,环幕影院建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0月4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落成开放。2004年,观众服务中心和学术报告厅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景
秦俑一号坑军阵
秦俑博物馆占地近800亩,馆藏文物5万余(套)件,馆内陈列展览面积约3万平方米。秦俑博物馆展出有“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世界第八奇迹”美誉的秦兵马俑和被誉为“青铜之冠”、“国之瑰宝”的秦陵铜车马。其主要参观点包括五个展室: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遗址展厅;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展出秦陵铜车马、馆史陈列和I临时展览。三号坑西北的综合服务大楼,为观众提供各类旅游纪念品及餐饮服务,一号坑东南是游客服务中心和学术报告厅。
秦俑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4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06年被《环球游报》等31个媒体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后,于1988年组建考古队,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发掘。同时建立了考古发掘资料电脑多媒体管理系统,使观众可以观赏到出土的典型文物,亲眼目睹考古工作人员的发掘工作。秦俑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对秦兵马俑进行研究保护和陈列宣传。先后组织了六届秦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如今,秦俑学研究由考古学、历史学向外辐射,逐渐涉及文化史、科技史等其他学科,逐渐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群体。目前,秦俑博物馆已成为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秦俑学的研究中心。
秦俑博物馆1999年建成了“秦始皇陵文物陈列厅”,专门设置了临时陈列厅,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品位的文物精品陈列,先后举办了“重现的文明——玛雅文化展”、“南越王墓文物精品展”、“比利奇:兵马俑与体育油画展”、“流光溢彩——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董作宾商文化学术展”、“鄂尔多斯青铜器”等临时展览二十多项。2000~F春季,博物馆配合“勿忘国耻——圆明园文物回归展”,对有组织来馆参观的大、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接待,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同时,秦兵马俑作为文化友好使者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城市巡回展出,海外观众近两千万人次。1983—1988年、2002—2005年秦俑博物馆先后组织“秦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出,累计有350万观众参观。兵马俑展览所到之地,立即掀起一股“秦俑热”。
“流光溢彩——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展览场景
该展览获得第六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之“最佳综合效益奖”。
二号坑外景
为了妥善地保护好秦俑彩绘,秦俑博物馆成立了专项攻关研究课题组,从彩绘的损害机理人手,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试验,并T-1991年开展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的合作。2001~,巴州文物保护局局长佩策特先生因其在中德文物保护合作中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迄今为止,巴州文物保护局已向该项目投入经费200万欧元,其中向秦俑博物馆提供仪器设备、技术资料和保护药品共计逾15万欧元;秦俑博物馆先后有20A次赴德进行合作研究、学习交流和技术培训。德国方面也派来了相应数量的专家来馆进行研究和交流。德国两任总统和比利时国王都先后来文物保护实验室视察,引起很大轰动。
秦俑坑土遗址的加固也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得到改进完善的。1988年至1991年,根据俑坑土遗址的实际情况,采取“u”型、“H”型、网状钢架等多种机械加固方法,对俑坑土遗址的一些险情较大的危块实施了加固治理。1992年,引进德国无振动钻具,采用钢板相夹法,对原加固过的危块进行了重新加固,取得了较好的加固和展出效果。2006~,博物馆参加国家文物局的“秦俑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科技创新二等奖。
彩绘陶俑
我们目前看到的秦兵马俑大多呈灰色,但实际上兵马俑在入葬时表面均有彩绘。深埋地下2200多年间,因遭到火焚、坍塌及多次山洪冲刷,许多俑体彩绘早已荡然无存,即使残留的彩绘在发掘清理过程中也很容易脱落,幸存的少量彩绘出土后,又因干燥失水而很快起翘、脱落。由于采用了新的彩绘保护技术,二号坑和秦陵陪葬坑出土的1 O余尊彩绘俑迄今色彩鲜明,较之原有一片灰蒙蒙的秦俑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更加弥足珍贵。
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涉及秦俑的小气候环境研究、陶俑陶马修复技术研究、俑坑内的遗迹遗物防霉问题的研究、陶俑陶马防震问题的研究、青铜器防锈蚀保护研究、木建筑遗迹的加固,以及秦陵园内的铜车马的修复与保护、石铠甲的修复保护、百戏俑和青铜水禽的修复保护及六号坑出土文物的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其中4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奖此外,在文保的技术设备方面合作建起了国内一流的保罗·杨森博士微生物实验室、中德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参加科技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古丝绸保护”子课题“古丝绸防霉保护”项目也已结项。2004年,秦俑博物馆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首批重点科研基地。
秦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为华丽、珍贵的秦代文物之一。其铸造精致、比例准确、工艺复杂、造型逼真、彩绘绚烂,代表了中国古代冶金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堪称“青铜之冠”。同时,它还以其浓重的皇家车辆的富贵气派,令中国所有已出土的古代车马黯然失色。
秦陵铜车马出土后,经过文物修复工作者长达8年的精心修复,把破损成6000多块碎片的两乘铜车马修整复原,再现了秦始皇銮驾的风采。“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199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俑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面向未成年人的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受到师生的欢迎。1998年,秦俑博物馆被中宣部确立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秦俑博物馆现在编人员3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2人.组成了一个合理的老、中、青结合的科研队伍,专业涉及历史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等学科。全馆业务人员出版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1997年,“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多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1995年,“秦陵一号铜车马复制技术”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秦俑二号坑第一阶段发掘工作”获1996—199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秦俑二号坑陈列照明工程实验研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秦俑馆计算机多媒体文物资料管理系统”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科技创新二等奖;2006年,“秦俑二号坑三维数字建模项目”通过专家组鉴定。
秦俑博物馆组织编写的《秦俑·秦文化丛书》已出版《秦文字类编》、《秦始人物论》、《秦刑法概述》、《秦陵铜车马及车马文化》、《秦始皇帝评传》等19部,《博物馆学研究丛书》已出版《遗址博物馆学概论》、《讲解艺术论》、《博物馆工作研究》等8部,《秦文化论丛》每年出版一辑,现已连续出版14揖。季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86年创刊,现已连续出版78册。秦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始终以建设与“世界奇迹”相称的博物馆为奋斗目标,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终于在荒滩上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的博物馆,创造了当代的奇迹。现在,秦俑博物馆又以“文物安全、观众满意”为工作宗旨,以“团结拼搏,爱馆爱国”为秦俑精神,创业不止,艰苦努力,迈开步伐,开拓奋进,向现代化一流博物馆高歌迈进。开馆28年来,累计接待中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其中海外观众500多万人次,中外政要近200位。该馆设有馆长、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各1名,副馆长4名。设有办公室、党委办、监察室、工会、人事科、财务部、公安科、研究室、陈列部、保管部、考古队、宣教部、票务科、创优办、后勤部、基建科、经营部、秦陵文管所18个部室。
——————————
地址:距西安市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
邮编:710600
电话:(029)81399001
传真:(029)83912829.
网址:www.bmy.com.cn
电子信箱:Webmaster@bmy.corn.cn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00一17:30
门票:淡季:12月1-次年2月底,门票120元/人次
旺季:3月1-11月底,门票150元/人次
交通:从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坐306路公交旅游汽车或乘坐西临高速中巴汽车可直达馆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