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彝族传统服饰在半坡博物馆展出

彝族传统服饰在半坡博物馆展出

文章来源:陕西省文物局 发布日期: 2015-06-13 15:06
字号: 打印

  土司夫人的绣服 要几个人绣一年

  

  衣服也算活化石?没错!昨日,“霓彩彝裳——中国彝族传统服饰精品展”在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开展。被誉为人类服饰活化石的贯头衣、神秘的彝族姑娘嫁衣、清代土司夫人精美绝伦的绣服纷纷亮相西安,6月底前赶快到半坡博物馆一饱眼福吧!

  

  贯头衣被誉为人类服饰活化石

  

  6月13日是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为了全面展示中国彝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和刺绣精品,昨日云南省楚雄州博物馆带着近百套彝族精品传统服装来到西安半坡博物馆开展。这不仅是云南楚雄博物馆首次来西安举办彝族服饰外展,也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以来首次举办少数民族服饰展览。

  展出的近百套彝族精品传统服饰,将彝族服饰分为“大小凉山型、滇西型、滇东北型、滇东南型、楚雄型、红河型”六大类型,其中有各式套装,绣花包、绣花帽、鞋、背披、火草褂、皮铠甲等特色服饰和配件。这些服饰均为各地彝族手工制作的精品。

  彝族服饰种类纷繁、图纹丰富,是彝族文化中的奇葩,被称为人类服饰史的缩影,以羊皮、毛毡、麻布、火草为质地,以传统手工裁剪、缝纫、编织的原始服装如今彝族人还在穿着。

  “没想到衣服也可以被称为活化石!”市民赵涛被眼前精美的贯头衣所吸引,连声感叹,“你看这纹饰多细致,蜡染的图案很有民族特色。”彝族贯头衣被誉为人类服饰活化石,制作工艺独特,在一整幅布的正中央剪出一个领口,将头从领口里套过去,然后再将两腋下缝合起来的衣服。贯头衣是人类发明纺织初期的服装形式之一,因为彝族服饰的款式一直还在沿用,对研究服饰的演变和彝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看看清代土司夫人绣衣多精美

  

  清代土司夫人穿的绣衣有多精美?楚雄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你:“土司夫人的绣服通常都是精品,就拿展出的这套绣服来说,至少需要好几个绣娘绣上一年才能完成。”这套蓝色的清末武定环洲彝族土司夫人绣服在众多展品中十分出众,由头饰、上衣和裙子组成,头饰上嵌满了银饰,上衣和裙子则在包边和裙摆上绣满了精致的纹饰。

  “与汉族喜欢红色不同,彝族嫁衣没有特定的颜色。彝族姑娘大多在十几岁时开始由妈妈指导刺绣嫁衣,姑娘喜欢什么颜色和纹饰,嫁衣就完全按照女孩的喜好制作。” 楚雄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展品中有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地的彝族嫁衣、盛装、童装等精品服装。彝族嫁衣并没有固定样式,而是姑娘们展示绣工和创意的刺绣作品。通常款式丰富多彩,刺绣图案精美绝伦,配饰绚丽多姿,新娘装的颜色和纹饰与汉族区别很大。

  

  帽子上的“角”用来彪炳战功

  

  大小凉山地区成年彝族男子的帽子上往往带“角”,带“角”的帽子可不简单,标志着男子立下的赫赫战功。楚雄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带角的帽子被称作‘英雄髻’,因为古代彝族男子有续发的传统,战争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男人们便用帽子上的布将头发裹起来,立了战功的男子就给‘角’上缠一层红线,红线越多,战功越显赫。这种传统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一直流传下来,后来大小凉山地区男子帽子上的‘角’越长,则表示男子立下的战功越多。”

  《霓彩彝裳——中国彝族传统服饰精品展》也曾在海内外多个城市举办,反响都十分热烈,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底。(张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

温馨提示

即将进入电子政务网,外网无法访问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