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茂陵卧牛王志杰的人生故事

茂陵卧牛王志杰的人生故事

发布日期: 2015-07-24 15:02
字号: 打印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东北南位乡茂陵村,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如今,茂陵博物馆是一个拥有5000多件馆藏文物、14件国宝的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和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茂陵博物馆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所有人的目光都会不约而同地定格在一个人身上;当我们面对茂陵博物馆所取得的每一分成就,都不能不使我们将茂陵这片孕育出大汉文明之火的皇天后土,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享誉全国文博界的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现任茂陵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的王志杰。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支群众业余文物保护组织,共为馆里征集和接收群众交献上来的文物5021件。

  现在的茂陵博物馆享誉中外,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五十多年前这里却还是杂草丛生、乱石遍地,仅有三间旧瓦房,十几件文物的一个小小的文管所。王志杰从21岁来到茂陵,一待就是53年,凭借着对茂陵的热爱和坚韧的信念,王志杰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这座历经2000年岁月积淀的帝王陵,他也被人称作是“茂陵的保护者,文物的守护神。

   

  结缘

  因为梦想庄严承诺

   

  1962年11月一个寒冷的黄昏,当时只有21岁的中学教师王志杰,听从组织的召唤,告别他心爱的七尺讲台,独自一个人来到这个远离城镇、偏僻荒凉、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陌生的茂陵文管所,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文物管理员。当时兴平县文教局主管领导曾这样告诉他:“其实你去茂陵工作就一个任务:看好古墓,守好石刻,不要叫人破坏就行了!”谁也不会想到,就是领导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交代,王志杰竟为之付出了他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并以他独创和倡导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游客、完善自我”的茂陵卧牛精神,给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早在师范学校读书时,王志杰就知道: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有着“中国金字塔”之称。据记载,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修了53年,光是建陵的费用就花费了当时全国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他想:建在这里的文管所,一定是鸟语花香、环境优雅,最适合读书人呆的好地方了。可是,等他第二天清早醒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展现在面前的,竟然是难以想象的荒凉破落景象:他将要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竟然就设在这一个被残垣断壁围起来的、一个比农村生产队保管室条件还要差的小院落里;院子里光秃秃的,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木,四周除了杂草和乱石外,就只有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吹着;被当地人称作“石岭子”的霍去病墓顶上,那座孤零零屹立在那里的破庙旁边,依稀可以看见一群乌鸦“呱呱”叫着在那儿觅食;再看看自己住的地方,三间破瓦房,一间盘着热炕的卧室,一间堆满杂物的库房,还有一间就是摆着水缸、水桶和灶台、锅瓢的厨房了。长满杂草的屋檐下,十几件被称作文物的瓦当和陶罐,被即将退休回家的看门老汉,随随便便丢弃在那里。不远处,那将要由他看管的十几件西汉大型石刻,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墓冢四周。

  望着此情此景,王志杰那颗年轻火热的心,一下子像是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里。整整一天,他凝视着霍去病墓前那座写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石,看了又看,真不知道下一步工作究竟该怎么开展,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他明白:当时全国还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城乡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苦,而自己想要一个人留在茂陵,看好古墓,守好文物,那就不仅是艰苦,而且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等着他去承担,去应对。面对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交通工具,只有古墓荒冢为伴的王志杰,没有退缩,而是屏息静气,冷静思考:组织让我来,就是要我保护茂陵,建设茂陵的,我怎么能不干呢?于是,王志杰扎下根来,开始筹划自己的梦想,并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刚到茂陵工作不久,由于营养不良和整天干活劳累,他一下子病倒了。一病就是十几天,高烧不退,只能昏沉沉地躺在炕上休息。就在这时,恰巧一位要好的同学赶来看他,一见他人都病成这样了,还不回家,就很不理解地问他:“在咱同学当中,像你这么有才华的人,为啥非要死守在这穷乡僻壤里,跟古墓打交道,替死人守灵?这工作有啥前途呀?”王志杰却坚定地表示:“我情愿化作一支流泪的蜡烛,在茂陵燃烧!”这在现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好像只是一种夸夸其谈的“豪言壮语”;而在当时年仅21岁的王志杰心中,这却是他对茂陵、对文博事业一生的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

   

  扎根

  用生命守卫国宝

   

  来到文管所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王志杰对自己工作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一生扎根茂陵的决心和意志。

  在茂陵东南方向塬下三四里路远的地方,有一个豆马村。有一天,该村农民赵振秀早上出工在农田基建工地上,挖出了一件宝贝,形状像牛,却竖着在头顶正中间长了两只角。赵振秀觉得他挖出的这个怪物不吉利,就悄悄把它藏在背篓里,跑到西安去,卖给一家废品收购站,想换两个零钱花。那时的废品收购站都是国有企事业单位,负责过称、收购的工作人员一看这玩意儿成色、形状,就知道它不是一件寻常的物件,于是,一边稳住赵振秀,一边立刻打电话请来省上的专家进行鉴定。这一鉴定可了不得,甚至都惊动了远在北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考古界泰斗郭沫若老先生,他下令叫陕西省领导连夜将文物送往北京,并特意为这尊“青铜怪物”买了一张卧铺票。最后经郭老鉴定后确认,这是一尊错金银青铜犀牛尊,属于秦末汉初的文物,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当远在茂陵文管所除草开荒的王志杰,听到从北京传来的这个消息后,心中按捺不住掀起了滔天巨浪:“我身为一名肩负党和人民重托、来茂陵工作专管文物的专职干部,竟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让这样一件稀世珍宝,差点儿被送进废品回收站让工厂的冶炼炉给白白‘火化’掉了,这可是天大的失职和不负责任呀!虽然那位农民挖出宝贝时,我还在桑镇中学教书,这里不归我管。可我现在一旦来了,就要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让茂陵的文物一件也不流出,让茂陵的环境变得更美、更好!”

  从此,王志杰对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博学识,有了一种如饥似渴的紧迫感,对向附近村民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有了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对征集文物、建设文物陈列展出馆所有了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感。来到茂陵第一年,王志杰一到晚上,就点起一盏煤油灯,烟熏火燎地坐在床头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夜。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往周围的豆马村、道常村跑,刚开始有些群众把他这位穿着四个兜中山装、端着国家饭碗,却经常背着小药箱、扛着宣传牌,老爱往家家户户、田间地头跑的年轻人,开玩笑地叫做是“看坟”的。王志杰却自豪地说:“我去向各村各户宣传文物知识,只要把附近村民都发动起来了,茂陵的文物就不会丢失。茂陵文管所将来也要像西安和京城那些大城市一样,建起一家像模像样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来。”他还充分利用院内的零星边角地,大搞经济林木种植,培育花木、栽种泡桐树苗。为了抢时间种泡桐,他不分昼夜整地、施肥、栽植,手磨破了也毫无怨言。仅两年时间,王志杰就为茂陵文管所收入两万余元,还把两年开荒种地打下的400公斤小麦,以文管所的名义全部都给兴平县粮站交了公粮。

  正当王志杰精心勾画茂陵景区的未来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着这场风暴越刮越猛,兴平县文教局下令叫茂陵文管所关门。但当时工厂停产,学校停课,闲人很多,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到茂陵参观,身为所长的王志杰怎么也无法关门。1966年6月初的一天,有一群从四川串联过来的红卫兵听说,在茂陵霍去病墓前有一批从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牛鬼蛇神”,便气势汹汹地冲进茂陵文管所院子里,嚷嚷着要彻底砸烂这些封建帝王留下来的“石马怪兽”。王志杰赶忙伸手拦住这帮十七八岁的红卫兵“小将”们,试图向他们讲述这些石人、石马的来历和保护这批珍贵文物的重要意义。但头脑发热、几近疯狂的年轻人哪里听得进去。王志杰急了,索性把头往前一伸说:“你们要砸,就先砸我的头!”一声大喊,吓得年轻人个个不知所措,最后只得悻悻地离开了茂陵文管所。在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如何完好保护茂陵的珍贵石刻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时候,王志杰突然想到了当时经常放映的一部电影《地道战》。他灵机一动,开始发动道常村社员,用了一周多时间,打了几千块土坯,将所有石刻全部都密封隐藏了起来。直到文革结束后,这些国宝级石刻才重见天日。

  通过这次隐藏石刻的事情,王志杰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茂陵,要保护好文物,光靠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把附近村子的群众发动起来。为此,他走村串户,深入田间炕头,主动和农民打成一片,宣传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后来兴平县公安局配给王志杰一辆旧自行车,他便骑着自行车,用筐子装着文物,到生产队会上一件件给大家讲解,解释不能破坏文物、发现文物要上交国家等道理。听过宣传后,附近农民群众只要一发现文物,就立即在第一时间报告给馆里,从而使茂陵文管所在“文革”期间,文物不仅没有丝毫损毁,反而又征集或新增添了500多件文物。同时,王志杰针对茂陵文物保护区“点多、线长、面广、一个人保护难度大”等棘手难题,与豆马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许敬章联手,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发现文物交国家”的文物保护倡议书,并利用茂陵古庙会、十三村老王会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文物政策法令。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支群众业余文物保护组织,建立文保小组58个,发展文保员298人,形成了一支坚强可靠、铜墙铁壁似的群众性业余文物保护网络。

   

  奉献

  “把心掏给汉武帝”

   

  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1年5月1日中午,王志杰馆长刚刚端起饭碗,突然听到有人在门外大喊:“志杰,我们豆马发现文物了!”听到这话,王志杰立即放下饭碗,一路小跑赶到现场,经过一天一夜的细心发掘和整理,他不禁喜出望外:光是这一次、在一个地方就出土了236件文物,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8件,更为出奇的是,许多文物上面还刻有铭文,分别记载着器物的高、重、容量等。这无疑为王志杰进一步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可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当时在出土现场,王志杰抱起这件50多斤重的鎏金马时,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连声惊叫:“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啊!”据资料统计,王志杰调到茂陵后,从1963年至今,共为馆里征集和接收群众交献上来的文物共有5021件。

  1979年茂陵文管所升格为博物馆后,对外开放、接待游客便成为王志杰心中分量极重的、需要持之以恒做好的主要工作之一。1981年8月,省文化厅批准茂陵博物馆盖5间陈列室。但王志杰认为,盖5间太小,文物不好陈列,为了筹措建陈列室的资金缺口,王志杰动员职工捡拾废品,发展多种经营搞副业。为此,他给全馆职工下达了每人每月必须完成卖废品达十元钱的创收任务,还自己亲自开着拖拉机跑到豆马村集市上卖甘蔗。就这样,一分一厘地攒够了建陈列室的钱。

  王志杰经常对馆里职工们说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把国家的珍贵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每个人就必须从自己内心深处热爱茂陵,热爱博物馆,热爱文物旅游工作。你只有真正懂得文物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才能够对茂陵的这批石刻,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在工作中激发出旺盛的激情和无穷的力量来。”

  在文物安全保护方面,王志杰率先垂范,所有职工都牢记“文物安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和“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牢记进馆第一天发出的“人在文物在,人与文物共存亡”的安全誓言。王志杰每月19日都要组织全馆同志进行文物安全警钟日活动,一年365天除去外地出差,都在馆内住宿。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夜间文物安全值班检查是王志杰每天的必修课,不定时查哨从未间断过。数十年来,茂陵保护区实现了馆藏文物、田野文物的绝对安全。

  人心齐,泰山移,茂陵博物馆职工在王志杰的带领下,将茂陵建成了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观光胜地。1990年4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同志来茂陵视察工作时,他说:“茂陵不光有一个很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我走到哪里,就把茂陵宣传到哪里,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应建成这样的博物馆。”

  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力量促使这样一位74岁的老人,明明可以拿着百分之百工资退休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非要和比他小四五十岁的年轻人一起起早贪黑,一起劳动工作,一起巡逻查哨?其实,激励他的动力源泉,就来自于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他率先垂范和大力倡导的“茂陵卧牛精神”。究竟什么是“茂陵卧牛精神”?所谓“茂陵卧牛精神”,可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概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游客,完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脚踏实地、从平凡小事做起的务实精神;忠于职守、甘当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真诚服务的友爱精神;热爱工作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馆兴我荣、馆衰我辱的茂陵主人翁精神。

  屈指一数,王志杰到茂陵工作至今已53年了。53年来,王志杰从来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即使是阖家团圆的春节,他也会几十年如一日地留在单位里值班。难怪当年已年过百岁的老母亲,曾经这样对别人说:“我儿太忙啦!他在茂陵当个看坟‘官’,把心都掏给汉武帝啦!”许多了解茂陵博物馆发展历史的人都说,茂陵博物馆之所以能够有今日的辉煌和美丽,每一座建筑乃至每一颗钉子、每一寸土地上,都凝聚着王志杰的心血和无私的奉献。正是有了“茂陵卧牛精神”,王志杰才会一心奉献、不图回报;正是有了“茂陵卧牛精神”,王志杰才会老骥伏枥,任劳任怨;正是有了“茂陵卧牛精神”,王志杰才会仍在为做强做大茂陵景区昼夜操劳,呕心沥血。

  向“茂陵卧牛”王志杰致敬!(王戈华  实习生 王金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