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陕西文物保护观察:世界一流文物,如何保护?

陕西文物保护观察:世界一流文物,如何保护?

发布日期: 2015-11-23 15:02
字号: 打印

49058处不可移动文物,23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1座博物馆。这里有中国历史上最雄壮的地下兵团,这里有世界上绵延千年的最伟大道路,这里有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陕西,这个拥有世界一流文物的地方,在获得无限荣光的背后,是巨大的责任。“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很少有哪个地方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细细嘱托,而完成嘱托,履行责任则是一道旷日持久且考验智慧和社会共识度的大课题。如何保护?紧紧围绕确保文物安全这个中心;转变文物遭毁损事后追究处罚的被动做法,牢固树立预防性保护的意识,树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识;努力打造专业性强的安全保卫队伍,努力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努力构筑全覆盖的群众文物保护员队伍;严格制度、严格把关、严密防范、严厉打击。“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支队伍、四个环节”是陕西的文物工作者提出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思路,而在保护的道路上,一颗赤诚的心,一份对文明的坚守,以及每个人对文物事业的理解是全社会对保护好文明遗产的应有态度。

制度性保护,布局文物保护大棋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一个纪念日,却预示着有关文物保护的制度性思维。建立制度,才能布局好文物保护大棋局,建立制度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遏制危险将各项保护性措施前置。《陕西省秦始皇帝陵保护条例》、《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黄帝陵保护管理办法》、《陕西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陕西省群众保护文物奖励办法》。法规的基础上,《陕西省帝王陵保护条例》、《石峁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已进入立法编制。一系列法规让文物保护有法可依。从具体遗址的保护管理制度,到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再到奖励惩罚制度,陕西的文物保护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这些制度是依据何种理念建立的?赵荣局长说:“文物安全制度的建立必须有创新的理念,要既结合文物保护实际情况、又要有长远眼光,既要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力量还要能对威胁文物的行为起到警示震慑和遏制的作用。”为此,陕西率先发起文物安全区域合作机制。渭南的黄河金三角区域联合,宝鸡的陕甘毗邻地区文物安全区域合作,合作成员不断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成果不断显现,呈现出立足西北,示范全国的态势。同时,自2011年以来省文物局与省公安厅密切协作,共同建立了《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四项基本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联合执法制度。三是联合奖励制度。四是联合培训制度。依据长效机制,文物系统和公安机关加大了查处文物行政违法案件和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

多层面保护,建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

2015年9月23日上午,陕西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政委吴仲飞在“秦鹰”微信平台上看到一条信息,在西安市阎良区一家农户的玉米地里发现盗洞,散落遗骨和陶片。他马上布置文物案件侦查处的干警进行处置。

这是自2014年4月,由陕西省公安厅刑侦局创建的全国首家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秦鹰”微信平台后警方又一次成功处置的文物安全案件。省文物局与省公安厅联合从2012年至2015年连续开展代号为“天鹰”“猎鹰”“秦鹰”“雄鹰”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其中,2012年至2014年的专项行动期间,警方打击处理文物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1246人,追缴文物4488件(组)。

“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提出的原则,这一原则运用在文物与公安在达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安全稳定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上有着不小的作用。

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陕西省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的启动仪式在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举行。这一天,X-750型四轴八翼遥控无人机搭载着高清摄像装备飞行在汉长安城遗址上空,采集到的画面实时传回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的指挥中心。

同一天,陕西省文物局与省公安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合作范围包括持续深化公安机关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深入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加强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信息化建设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推动公安文物安全防控系统并网互联。

与公安系统的合作无疑使陕西的文物犯罪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在所有文物人心中都明白,文物是唯一的,是不可重生的,文物在自然或人为毁损前的保护才具有更大的意义。陕西省文物局分管安全的周魁英副局长说:“我们要建立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就是要从多个层面为文物安全编织保护的大网。”

如何编织?这考验着文物工作者的智慧,也考验着全社会对文物工作的态度。

社会性保护,人人都是文物的守护者

一支手电筒,一根木棍,一双耐磨的旧鞋,抬头是满天星辰,脚下是厚重黄土,耳边是虫鸣风响,他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遍陵区。“从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5点,每晚这样走习惯了,并不会觉得害怕。”今年74岁的董明元已经做了13年的守陵人,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汉武帝陵、李夫人墓、集仙台遗址之间徒步穿梭、巡查,以防不法分子觊觎。见到他时,他正在进行交接班前的最后一次巡逻。夜幕下,陵墓群几乎没有灯,偶尔有车经过,坑洼的土地挡不住他的去路,高过头顶的玉米拦不下他对工作的尽职负责。

像这样义务守护国家文物的人们常常让分管文物安全的周魁英感动,同时也让他陷入对文物安全管理理念的深度思考中。谁的东西谁保管维护,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当这个常理具体到文物保护时,就面临着各种状况,其保管维护事宜也就变得复杂万分。“我们的文保员常常让我们感动,也同时让我们揪心。他们处境的困难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我们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对于文物安全的认识存在的误区。文物不是文物局的,而是全社会每个人的,文物安全也是全社会安全的一部分。”在周魁英的心里,只有全社会都有文物保护意识才是文物实现全面保护的大前提。

《文物保护法》中有明确条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为此文物单位不遗余力打造三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安全保卫队伍。根据文物安全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求全省各市县积极组建专业的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同时指导各文博单位积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保消合一队伍。

第二支队伍是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加强与国外文博机构、国内高校的合作交流,争取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人社部分别设立4个科研基地、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文物科技保护研究实验室,设置了2个“三秦学者”岗位。

第三支队伍是群众文物保护员队伍。为了解决我省田野文物点多线长面广等级高,安保力量严重不足的困难局面,省文物局每年专门编列1000余万元文保员专项补助经费,目前,全省文物系统共聘有群众文保员5600余名,确保全省省级以上的不可移动文物管护实现全覆盖。

从技术到人员、从专业人员到兼职文保员,从事前预防到事后处理,文博人以最大的忠诚对待人类的遗产。

创新性保护,文物保护是一道智力题

2015年的初夏,在西安古老的城墙上举办了一次不同一般的晚宴。共进晚餐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习莫会”成为世界外交界津津乐道的事情,西安城墙箭楼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4年5月4日,毁于88年前一场战火的西安城墙南门箭楼重新矗立在南门城头。它有着和原来箭楼惊人一致的样貌,但却是使用轻型材料在原址进行可逆性、展示性的仿建,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这样,不仅原来的箭楼遗址有了一个巨大的“保护盖”,而且建好的箭楼又给每位站在南门城墙的人有了亲切可感的品味历史对象,这其中就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他站在西安的城墙上说:“多美啊!西安人应该为此感到自豪、自信和幸福!”每个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人都知道这份美来的并不容易,它需要勇气、担当,更需要智慧。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文物保护是和古老的文明遗产打交道,但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创新精神对文物保护的意义重大。没有创新的理念我们就无法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给予文物最有效的保护;没有创新的制度中华文明璀璨的遗产有可能在僵硬的管理中灰暗;没有创新的方法文物保护就可能沦为空谈。”

理念创新,就是要在历史拨动的社会发展脉搏中,找到属于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式。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说过,“文物工作归根结底是四个字:保护、利用”。可见如果仅仅是保护而忽略利用,不仅遗址是死遗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背上包袱。

“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城乡建设、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大遗址保护的“四个结合”无疑让人们对遗址有了新的理解、新的热爱和新的呵护。“国家公园模式”、“退耕还林模式”、“市民公园模式”、“民营资本投资模式”、“集团运作模式”这是文物保护在社会实践中的智慧,也是对文化遗产深度理解后的忠诚。方法创新,就是要在技术拓展的更大空间中让文物得到更科学、更完善、更全面的保护。考古发掘中遥感技术、地球物理等新技术的运用让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能通过最安全科学的方法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使是墓葬中的气体都被科学的收藏起来。文物保护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让无论是唐墓的壁画,还是始皇帝的军阵都保有他们千年前的样子。文物展示中,恒温恒湿的展示条件已经并不新鲜,事实上,我省已建设了30多个实验室、修复室以及科技保护工作站。社会保护领域,陕西第一个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第一个为宗教部门举办文物保护培训班,主动出击,占领阵地;第一个为教育系统培训师资力量,使保护文物理念薪火相传;第一个对政府相关部门官员进行文物安全培训,灌输文物保护前置审批的理念,夯实文物保护的基础。陕西三次组织宝鸡群众护宝成果进京展览;首次为护宝农民树立纪功碑;首次组织护宝群众出国考察;首次利用社会集资设立群众保护文物奖励基金,奖励履职尽责的优秀群众文物保护员;陕西首次施行《群众保护文物奖励办法》,依法激励和规范群众自觉保护文物行为等等。

众多第一,无数首次,当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提到了发展理念的首位,陕西的文物保护也在创新中一步步迈出踏实而富有成效的脚步。陕西文博人大胆地创新实践动员起社会每一份保护力量。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世界一流文物,他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