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16年志愿服务 让文物"走"出博物馆

16年志愿服务 让文物"走"出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15-11-26 15:04
字号: 打印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青年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11月22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第十四届陕历博志愿者注册签约仪式在博物馆报告厅举行,来自十八所高校的领导和优秀志愿者以及博物馆领导共计400余人参加仪式。

  志愿者工作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长期开展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自1999年至今已持续16年之久,开展了志愿者注册签约制度、学雷锋送温暖系列活动、“流动博物馆”系列活动、博物馆社会教育系列活动、全省博物馆志愿者风采大赛活动等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时长超过19万小时,受益人数超过160万。

   

  16年志愿服务超过19万小时

   

  活动现场以视频形式展示、回顾了志愿者2015年工作的点点滴滴和成果,合唱志愿者之歌。陕西历史博物馆领导以及各高校领导为2015年度“陕历博十大杰出志愿者”、优秀志愿队队长、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进行了颁奖。陕历博党委书记强跃代表陕历博与各高校签署并交换2016年志愿者注册协议书。据介绍,2016年将有18所高校的1283名志愿者在陕历博从事志愿服务。

  “志愿者注册签约制度在全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中实属首创并坚持多年。每年举办隆重的注册签约仪式,来表彰优秀、吸纳新人。注册签约制度科学有效、严谨规范,是陕历博志愿者工作的亮点和特色,是知名的品牌工作。经过考核后,志愿者在陕历博注册签约,一次有效期为一年。科学合理的制度下,陕历博建立起了一支相对稳定、彼此关心、相互支持的志愿者队伍。”据陕历博宣教部主任步雁介绍,志愿者由国际志愿者和国内志愿者两部分构成。国际志愿者方面,从2006年开始长期与CCS等国际志愿者机构开展广泛合作。近8年时间里培训了二十余名优秀的英文讲解员,并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英文讲座和交流会。国内志愿者方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省内高校大学生组成的庞大而富有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另一部分是稳定而多元的社会招募志愿者队伍。

  自2002年陕历博实施志愿者注册签约仪式至今,共有约4460名志愿者在陕历博义务服务,这支队伍参与到博物馆的展厅讲解、咨询,安检、观众问卷调查、教育推广、新展览社教活动、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大型演出、流动博物馆走进基层等各种活动当中,服务时长超过19万小时。受益人数超过160万,其中包括中外游客、残疾人士、农民工子女和山区学校的学生等方方面面的群体。

   

  让文物“走”出博物馆大门

   

  “这是第一次在自己家门口感受到这么有意义的历史文化宣传活动,不仅丰富了山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山区孩子们的眼界,也让大家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0月23日,陕历博“流动博物馆”走进商洛市山阳县双坪镇蔡家庄,蔡家庄村民、蔡家庄教学点师生在参加了本次活动后赞叹不已。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陕历博的讲解员们以新颖的汉舞表演拉开了序幕,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眼球,蔡家庄的孩子们一曲“小苹果”更是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热情。有奖知识问答环节和数字幻方游戏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在游戏中体验我国古代数学的无穷奥秘。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还得到了陕历博“流动博物馆”的精美礼品。在互动体验环节中,工作人员特意引导当地村民和孩子们亲身体验青釉提梁倒注壶的奥秘,深入浅出地为他们解读其中的原理;此外,还手把手指导大家制作汉代四神瓦当拓片。自然亲近的活动方式,丰富的历史知识,亲手体验的乐趣,激发了村民和孩子们的热情。大家认真听讲,仔细观摩,动手参与,兴趣盎然。文物展板前,大家纷纷驻足,一边仔细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讲述,一边不时地与讲解员交流,整个活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通过流动博物馆的方式让文物走出博物馆大门,让孩子们不出校园就能感受到博物馆文化,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陕历博党委书记强跃说,这样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会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形式进行下去,希望更多的山区孩子通过“流动博物馆”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陕历博就坚持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带着精美的文物展板、文物复仿制品、精彩的节目和互动体验项目,走进了省内多所高校、中小学校、山区学校和社区等,累计参加活动的学生和群众万余人。志愿者走出博物馆,到学校、走山区、进社区,宣传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师生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爱”是志愿服务的温暖注脚

   

  “我们只能打出指语,相当于拼出‘鼎’字的音,然后告诉他们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但是说到礼器时,孩子们又挠头了,于是我只好把它解释成炖肉的大锅,是古代的王公贵族祭拜神和祖先的东西。”提起去年带领100多名学生们来陕历博参观,西安第二聋哑学校的武老师记忆犹新。那天,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蓝田人的头盖骨,都激动地叫了起来。博物馆的很多展品,都是学生以前在书本上学到的,今天终于看到了立体的实物,既兴奋又好奇。在展厅里,为了能与同学们进行更顺畅地沟通,博物馆的志愿者更是细心地准备了卡片来辅助讲解,在一旁的聋哑学校老师帮助志愿者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们讲解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

  “除了像这样‘心手相牵阳光助残——邀请聋哑学生走进博物馆’的公益活动,从2013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志愿者3.5献爱心送温暖’系列活动,‘邀请农民工子女走进博物馆’活动,‘邀请基层学校师生走进博物馆’活动等,这些活动彰显出博物馆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步雁说,举办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受益群体的眼界,而且在传递爱心、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使志愿者自身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发挥了博物馆在推动社会文化和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志愿者工作是一项勇于奉献爱心的公益性事业,常年坚持实属不易。通过这项工作,博物馆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无偿讲解服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为文物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近距离触摸文物的机会。”陕历博党委书记强跃表示,志愿者在陕历博这个平台上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帮助他人。这项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志愿服务,更是大家用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博物馆里最亮丽的风景线

   

  付出终有回报!10多年来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年近80岁的老年志愿者赵振寰老人其独特的语言和视角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及内涵与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多年来被多所高校聘请为课外辅导老师;2009年,在全国讲解大赛中,60多岁的志愿者张铭老师荣获志愿者组比赛一等奖;同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志愿者李恺当选首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成为十佳志愿者中唯一一名在校大学生;2010年,同样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徐天宇当选第二届十佳志愿者之星;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志愿者团队荣获第三届全国十佳志愿者团队;同年,西北大学志愿者马从涛在陕西省讲解大赛中荣获志愿者组三等奖;2010、2011年连续荣获了共青团陕西团省委评选的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2013年,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历博“陕西省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基地”称号;2014年,陕历博社招志愿者李循光荣获“第六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的荣誉称号。

  “陕历博志愿者队伍已经走过了16年历程,凝结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汇集了一代又一代志愿者们的爱心和奉献。”回眸过往,展望未来,作为陕历博宣教部的领头人,步雁满怀深情地说,16年的坚持不易、16年的相望深远,感谢每一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共同打造了博物馆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赵争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网站